文/杨 帆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中国职工音乐家协会指导,咸阳市总工会、咸阳市工人文化宫出品的献礼歌曲《百年荣光》于4月30日正式发布。这首以工人阶级百年奋斗史为核心主题的原创作品,凭借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时代共鸣,上线后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5日24时,歌曲全网播放量突破800万次,相关话题阅读量逾千万,成为五一期间现象级文化传播事件。作为《百年荣光》的词作者,欣喜之余也由此引发了几点思考和启示:
一、词曲唱交相辉映的艺术创新
拆字诗承载的精神图腾。我在这首歌词的创作中,借鉴了中国“诗解汉字”著名作家、好朋友曹文源先生的解字思路,以极具巧思的文学语言,将汉字工人的“工”字结构拆解为“头顶一横托苍天茫茫,脚踏一横铺大地宽广”,开篇即塑造出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意象。主歌第一段通过“矿井脊梁”“码头巨浪”“熔炉信仰”等工业场景与历史背景的巧妙衔接,勾勒出工人运动的峥嵘岁月;主歌第二段则以“蓝光龙芯”“云端算力”等科技符号与综合国力的暗喻表达,展现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创新力量。这种从“铁锤钢钎”到“数字中国”的时空跨越,用寥寥数语浓缩了百年工会的奋斗史诗,副歌部分则升华强调“世纪先锋、百年荣光”的主题。被中国职工音协常务副主席修骏评价为“以诗性语言完成历史叙事的典范之作”。
慢节奏叙事的审美突破。著名作曲家李昕在拿到歌词后,首先进行了精心打磨、调整和修改。又经过深思熟虑打破常规节拍限制,坚持采用了65拍慢板结构,赋予旋律史诗般的叙事纵深感。前奏以铜管乐营造历史厚重感,副歌转为恢弘的合唱,形成“个体—集体—时代”的声场层次。尤其是将开篇诗解“工”字的合诵安排,特意改为多声部合唱,使“工人有力量”一句通过和声叠加迸发出排山倒海之势。这种“慢速度强节奏”的精妙设计,既保留了劳动号子的力量感,又注入了现代交响乐的审美维度。
饱满感背后的家国情怀。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刘婉珺以其饱满高亢的气息、明亮华美的音色,真挚深沉的情感来讲述“世纪先锋、百年荣光”的传奇故事,把工人运动的艰难与不屈,现代工匠的使命与担当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对气息的控制与精准处理,使长达9拍12秒的高音“复兴的力量”成为全曲情感爆点,被著名作曲家党继志称赞为“用声音雕塑时代精神的范例”。
二、全媒体矩阵引发的时代音爆
平台宣发形成几何裂变。五一前夕,歌曲MV在央视频、新华网、工人日报客户端、中工网、新浪、头条同步上线,首小时播放量即达60万次。抖音、快手、各公众号等平台涌现200余条二创视频,其中“矿井到云端”对比混剪获赞超30万。据有关数据统计,歌曲在QQ音乐、酷狗等平台的工会主题歌单和自媒体账号中,用户留言超万条,热门评论如“从爷爷的劳模奖章看到大国重器,这就是我们接力的荣光”引发情感共鸣。咸阳市电视台在五一当晚,对《百年荣光》的发布做了新闻报道,北京《音乐周报》、“学习强国”平台、陕西省总工会和地方音协等多个官方微信公众号都进行了转载。
专家赋能提升专业影响。创作期间召开的3次专家研讨会,推动作品完成11处细节优化:如将“南湖主张”旋律线加长2小节强化记忆点,铜管声部加入《国际歌》动机音程等。侯玉峰、党继志等好几位著名作曲家在研讨会上还建议有机会将歌曲改编成合唱作品,以增强感染力、冲击力和影响力。中国职工文体协会副主席马亚非表示:这种“工匠式打磨”让作品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具当代传播力。MV中采用的4K工业实景和动态歌词可视化技术,更使作品在青年群体中触达率提升37%。
三、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进之歌
歌曲发布恰逢《中国工人》杂志创刊80周年,形成“文字+音乐”的立体化精神传播格局。陕西省总工会一位资深宣教干部说:《百年荣光》用艺术语言诠释了“劳动精神是根基、劳模精神是标杆、工匠精神是追求”的内核。在咸阳市职工爱乐乐团、力度合唱团、基层工会等工人业余文艺团体,有的自发组织合唱
快闪;有的将歌曲定为必唱曲目:有的县(区)基层工会将歌曲已经纳入了团队文化建设素材。
一位网名为“强音之魂”的网友称:歌曲通过历史—当下—未来的三段式结构,构建了产业工人的身份认同闭环。数据显示,作品在制造业从业者中的认知度达68%,显著高于同类主题作品。
四、主旋律歌曲创作的三大突破
近些年,主旋律歌曲的创作难度越来越大,要么动辄掉进词不扎心,曲不走心的怪圈,要么假大空、不着调、不接地,很难与听众产生共鸣。但从《百年荣光》中我们受到了一些启示:
一是叙事范式创新。打破传统献礼作品“宏大叙事+口号式表达”的窠臼,通过“工”字解构、科技意象植入等,实现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审美的平衡。数据显示,18-35岁受众占比达54%,较同类作品年轻化12个百分点。主旋律歌曲要不受市场的冲击和流行风的排挤,必须在创作上寻找新的突围方向。
二是专业生产机制。建立“工会统筹+艺术名家+产业音乐人”共创机制,3个月创作周期中吸纳27位各领域专家和基层工会文艺骨干的意见建议,确保作品政治性、艺术性、群众性相统一。这种模式值得在文旅部门和行业、系统“重大主题文艺创作”中借鉴、运用和推广。文化产品的团队化创作和链条式生产,已经成为新的创作趋势。
三是传播效能升级。采用“核心平台定调+社交裂变扩散+垂直场景渗透”的组合策略,使作品触达率提升至传统模式的3倍。其中,各个网络二次传播的贡献占比为42%。一首歌曲作品的诞生,只证明了创作、制作阶段的完成,作品最终要成为产品或者商品,没有强大的宣发力量配合,是很难走远的。
总之,《百年荣光》的成功,标志着新时代主旋律创作从“宣教式”向“共情化”的深度转型。当悠扬的旋律从车间厂房传向千家万户,它不仅礼赞着过去的荣光,更召唤着亿万产业工人以“新征程复兴的力量”,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上续写新的时代华章。正如网友“大国工匠007”留言:从这首歌里,我们听到了自己心跳与祖国脉搏的同频共振。
非常感谢咸阳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领导的鼎力支持和辛勤付出;感谢李昕、刘婉珺两位老师的精诚合作和各位专家、老师的悉心指导。
本文作者简介:
杨帆,军旅词作家。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职工音乐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专家库评审专家,咸阳市职工文化艺术创作创新工作室研究员。40多年来创作文学、文艺作品百万余字,歌词代表作品有:《千年万年》《战士与界碑》《中国的碗自己端》《万紫千红你最美》《建功新时代》《远征的旗》《时代答卷》《真龙传说》等百余首。30余首作品在央视三套、七套、学习强国总平台、亚洲卫视、陕西卫视等央、省级电视台播出,80余次荣获全国各类大赛奖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