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那曲市索县加勤乡帕翁贡村海拔4300米的半山腰上,藏传佛教宁玛派古寺——尼玛林寺静立雪山环抱间。这座由第一世尼玛扎巴活佛于1666年创建的寺院,历经350余年风雨,正以非遗传承为翼、以爱国爱教为魂,在新时代续写藏北那曲的文化传奇。
一、历史沉浮,重焕生机
文革期间,尼玛林寺遭受重创,主体建筑损毁严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面落实,为尼玛林寺带来了重生的曙光。1980年,尼玛林寺第四世活佛旦增热觉在政府支持与信众拥护下,主持重建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主供佛莲花生大师佛像重新安放在修缮一新的主殿内,接受信众的虔诚朝拜 。2001年,尼玛林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对其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可,也为寺院的后续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尼玛林寺占地面积达34720平方米,成为藏北地区传承尼扎法脉的重要道场。
二、非遗传承,时代新韵
(一)彩砂坛城:信仰与艺术的交融
彩砂坛城绘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16世纪中叶传入尼玛林寺后,便在此扎根生长,传承了三百多年。在尼玛林寺,僧人们怀着对佛法的敬畏之心。每一个线条、每一种色彩都蕴含着深厚的宗教寓意,承载着僧人们对佛法的领悟和对众生的祝福。
在2024年那曲恰青赛马节暨第三届“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现场,尼玛林寺的两位僧人用彩砂绘制工艺精心创作党徽、国旗、国徽等彩砂作品 。这些作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深切表达了藏传佛教僧人爱党爱国爱教的深厚情感,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也加深了信教群众对祖国的热爱与认同。2023年,尼玛林寺的4名僧人花费5天时间,用彩砂绘制出一幅融合龙纹、党旗、国旗等元素的巨型中国地图 。这幅地图象征着全院僧人心向党、心向中央,也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充分展现了僧人们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与忠诚。尼玛林寺彩砂坛城绘制不仅是一项古老的非遗技艺,更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藏传佛教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生动体现。
(二)藏纸制作: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索县加勤乡尼玛林寺的藏纸制作技艺同样历史悠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藏纸以狼毒草为主要原料,这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植物,赋予了藏纸独特的品质。每年五月到九月,是采挖狼毒草根的最佳时节,僧人们便会前往寺庙周围的山上采集原料。藏纸的制作工序繁杂,要经过选料、清洗、浸泡、剥皮、舂料、抄纸、晒纸等多道工序,整个过程需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产量相对较低。但也正因如此,藏纸具备了诸多优良特性,它防腐、防蛀、防潮、柔韧性佳、墨水不易渗透、不易干裂、低白度且保存期限长,纸片大都呈土黄色,既硬又脆,轻轻一抖就会发出“哗哗”的响声 。过去,随着时代的发展,藏纸制作技艺逐渐被人们淡忘。但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的开展,这门古老技艺重新受到关注 。2023年,尼玛林寺藏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僧人次多作为手艺传承人,悉心指导嘎玛珠久和格桑加措两名僧人学习制作。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复杂的制作过程,还不断尝试技术创新,将传统藏纸制作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现代美感的藏纸文创产品。如今,僧人们在自己手工制作的藏纸上进行书写和绘画,创作出一系列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让藏纸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爱国爱教,践行担当
尼玛林寺的僧人们始终秉持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尼玛林寺管委会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僧人们满怀热情地在每个僧舍屋顶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寺庙的每一个角落,展现出他们热爱祖国、心系党的精神风貌 。同时,管委会还组织开展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活动,僧人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赞美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表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美好祝愿 。在“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中,尼玛林寺的僧人们积极参与,将寺院中的非遗技艺与文化资源展示在大众面前,为藏传佛教中国化贡献力量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爱教的深刻内涵,成为藏传佛教界的榜样。
索县尼玛林寺从历史的沧桑中走来,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它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非遗技艺创新发展的生动范例。未来,尼玛林寺将继续传承爱国爱教的传统,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奋进,为藏北高原的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作出更大的贡献,让这座古老的寺院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