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尚学龙泉·家长分校建设】家校共育破困境,携手赋能向未来

2025-04-30 22:03:50   来源:财讯网

——成都市家长学校龙泉驿区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实践纪实

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成都市龙泉驿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涌入,为区域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这一变化,成都市家长学校龙泉驿区分校(以下简称“分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涵盖了大小讲座、种子教师培训、亲子互动、个案咨询等多个方面,同时加强了纸质读本、电子读物以及视频资源的建设,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此背景下,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秉承“教育为学生赋能”的育人理念,围绕“民主 自主 生长”的德育主张,关注个体,尊重生命的多元化,让学生智慧灵动起来,培养具有未来视野、有博雅风度、有创新精神的人。直面家校共育的现实挑战,以“教育为学生赋能”为核心,创新构建“三支队伍、多元策略、亮点课程”的家校共育体系,推动家校从“形式配合”走向“深度协同”,为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一、直面挑战:家校共育的困境与破局

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现有100个教学班,学生人数众多,家长群体庞大且背景多元。在分校“强化家校协同”的指引下,学校深入调研发现,家校共育面临四大痛点:理念认知偏差、参与热情匮乏、视野格局受限、价值引领缺失。例如,部分家长认为教育责任完全在学校,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家校沟通多停留在事务性层面,难以触及教育本质。

破局之道:学校以“构建和谐家校,双向赋能成长”为宗旨,提出“机制先行、策略落地、亮点引领”的解决方案,旨在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家校共育生态。

1733719706251

二、机制创新:三支队伍筑牢共育基石

在龙泉驿区分校的指导下,学校通过队伍建设夯实家校共育的组织基础,形成“教师主导、家长参与、社会联动”的协同网络。

1733731516902

1.教师队伍:专业引领,统筹规划

成立由党支部书记、校长总负责的“家庭教育领导小组”,德育分管校长牵头,校级领导班子与中层干部共同参与,确保家校共育工作高位推进。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例如通过案例研讨学习如何化解亲子冲突、设计家校互动方案。

2.家长队伍:三级家委会激活参与热情

建立“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每月召开会议收集家长意见,形成问题清单并反馈至学校管理层。

家委会成员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如课程设置、活动策划,真正实现“家长是教育的合伙人”。

3.校外队伍:多方联动守护成长

联合社区、派出所、校级家委会成立“同心圆”团队,共同开展学生欺凌防治、安全教育等活动。

引入社区资源开设社会实践课程,例如邀请社区民警讲解法律知识,拓宽家校共育的外延。

三、策略落地:多元活动打通共育脉络

学校通过“全员家访、亲子互动、面对面沟通、家长讲坛”四大策略,推动家校共育从理念到实践的有效转化。

1.全员家访:分层走访,精准赋能

采用“二加N”分层家访模式:校领导重点走访特殊需求家庭,班主任覆盖全体学生家庭,学科教师针对性跟进学习问题。

家访内容不仅关注学业,更注重家庭氛围、亲子关系,为家长提供个性化建议。

2.亲子活动:双向体验,增进理解

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观摩教学流程,感受“民主、自主、生长”的课堂文化。

亲子运动会:通过协作竞技增强亲子互动,家长在活动中发现孩子的团队精神与抗挫能力。

亲子阅读会:共读一本书,分享感悟,引导家长重视家庭阅读环境的营造。

3.每月面对面:畅通渠道,即时反馈

开展“校长面对面”“级部主任面对面”“班主任面对面”活动,家长可随时提出疑问或建议,学校48小时内给予回应。

例如,有家长反映课后服务内容单一,学校迅速调整方案,增设艺术类和体育类兴趣班。

4.博雅家长讲坛:资源共生,智慧共享

挖掘家长中的专业人才,邀请医生、工程师、艺术家等走进课堂,开设“职业启蒙课”“科技体验课”。

一名家长律师主讲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家长群体反响热烈。

四、亮点课程:博雅家长课堂的精准赋能

学校针对不同学段家长需求,开发“博雅家长课堂”系列课程,形成“需求调研—课程设计—试讲优化—反馈闭环”的全流程体系。

1.课程设计:分层分类,靶向解决痛点

低学段家长:聚焦习惯养成、入学适应,如“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时间管理意识”。

中学段家长:关注青春期沟通、心理健康,如“读懂孩子的情绪密码”。

高学段家长:侧重升学规划、生涯教育,如“新高考政策下的选科策略”。

2.讲师培养:从外引到内育

初期邀请教育专家授课,逐步过渡到由学校领导、班主任组建讲师团队。

通过“集体备课—试讲演练—评课反思”打磨课程,确保内容科学实用、语言通俗易懂。

3.家长反馈:从听众到参与者

每次课程结束后,家长撰写学习心得,学校择优在“智慧云班级空间”展示,形成良性互动。

一名家长在心得中写道:“通过‘电子产品管理’课程,我学会了与孩子约定使用规则,家庭冲突减少了80%。”

五、社会延伸:小手拉大手,共筑公民美德

学校将家校共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设计“小手拉大手”系列活动,让教育走出校园,融入社区。

1.志愿服务:亲子同行传递温暖

节假日组织家庭参与社区清洁、敬老院慰问、公益募捐等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践行社会责任。

例如,在“垃圾分类宣传周”中,亲子家庭化身志愿者,向居民讲解分类知识,活动照片被区级媒体报道。

2.公民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

联合社区开展“文明礼仪课堂”“交通安全体验日”,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公民素养。

活动不仅提升家长素质,更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辐射效应。

六、成果与展望:家校共育的龙泉答卷

通过系统性实践,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家校共育成效显著:

1.家长满意度显著提升

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率从75%提升至92%,家校沟通效率提高60%。

学生对教师满意度连续两年保持100%,印证了家校协同的积极影响。

2.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

学校获评“成都市家校共育示范校”,家校共育案例多次在市级教育论坛分享。

“博雅家长课堂”“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被《成都教育》等媒体报道,成为区域标杆。

3.教育生态良性循环

家长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参与”,50%的家长自愿加入学校志愿者团队。

社区资源反哺教育,例如辖区企业为学校捐赠图书角,形成“家校社共赢”局面。

以共育之光点亮城乡教育未来。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的实践,是成都市家长学校龙泉驿区分校“破解家校共育难题”的生动注解。通过机制创新、策略落地、课程赋能,学校不仅弥合了家校鸿沟,更探索出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的可行路径。未来,龙泉驿区分校将以子校经验为蓝本,推广“三支队伍共建、多元策略联动”模式,助力更多家庭成为孩子成长的“能量源”,让家校共育之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