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头雁故事#施泽鹏:一汪冷水鱼,“游”向致富路

2025-04-30 13:33:39   来源:今日热点网

施泽鹏,男,华中农业大学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乌什县峻鼎渔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温宿县鹏博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2024年,在参加华中农业大学“头雁”培训项目中,施泽鹏作为学员发言:“大学毕业后,我从农资销售领域跨界到冷水鱼养殖行业。从鱼苗的培育环境到饲料的精心挑选,我不断探索,带领公司成功繁育出了第一批6万尾三文鱼鱼苗,使得公司冷水鱼孵化繁育经验逐渐成熟,进而能够保证全年冷水鱼生产“不停摆”,实现从“放水养鱼”到“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施泽鹏(右四)与工人一起工作

跨界创业,从农资销售到冷水鱼养殖

2011年,施泽鹏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追随父亲的脚步远赴新疆,投身农资销售行业。彼时的新疆农业市场尚处粗放发展阶段,他每天奔波于田间地头,积累了大量市场经验。然而,一次意外的手部受伤让他不得不暂别这一行业。

2013年,在堂哥的引荐下,施泽鹏踏入水产销售领域,频繁往返于南疆与内地市场。贩鱼过程中,他发现新疆冷水鱼市场潜力巨大,但产业链薄弱,鱼苗依赖长途运输,风险极高。从甘肃酒泉拉鱼苗到阿克苏,1700公里路,运输成本高,死亡率也高。施泽鹏想,既然成本高,风险也大,那不如自己养。说干就干,施泽鹏决定转型自主养殖,并在温宿县托甫汗镇建起首个冷水鱼养殖基地。创业初期,基地仅有9个简陋鱼池,夏季水量仅0.3立方米/秒,冬季更降至0.1立方米/秒。面对技术匮乏的困境,施泽鹏白天管理鱼池,晚上自学孵化技术,甚至跑到堂哥的养殖基地“偷师”半月,从养殖水体的溶氧量、放养密度,到饲料选择和疾病防治,施泽鹏一步一步地跟学下来,掌握了鱼苗孵化的核心流程。2017年,他成立温宿县鹏博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推动养殖事业走向规范化,引入全产业链模式,从鱼苗孵化到商品鱼销售实现一体化经营,产业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凭借对市场的精准判断和不断优化的养殖技术,施泽鹏逐渐在南疆站稳脚跟,产品覆盖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

施泽鹏与村民查看冷水鱼涨势

科技赋能,将冷水鱼打造为“热”产业

2018年,施泽鹏敏锐察觉到乌什县的冷泉水资源优势,开启二次创业征程。乌什县位于新疆西南部,日均温差达15℃,冷泉水温常年稳定在12℃左右,泉眼密布、水质干净、水温较低,十分适合冷水鱼的生长繁育和规模化养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施泽鹏克服土地审批、水源调配等重重困难,建成全疆规模最大的条形池冷水鱼养殖基地。

基地建成后,施泽鹏采用人工养殖,但饵料饲喂、鱼池溶氧以及鱼体的生长速度不能实时监测,技术的限制让鱼类养殖有很大风险。为突破技术瓶颈,借助科技弥补人工养殖的不足,施泽平积极寻求合作。2023年,他与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团队共建“科技小院”,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和鱼菜共生模式。智能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鱼池的溶氧、水温、水质等关键指标,优化饵料投放,降低人工依赖,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鱼类品质。鱼菜共生模式则将渔业养殖与水培农业相结合,利用养鱼产生的废水为蔬菜提供养分,蔬菜的生长又净化了水质,形成闭环生态链,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23年,基地年综合产鱼440余吨,产值超3000万元。

施泽鹏(右二)向领导介绍养殖基地

联农带农,以产业反哺书写社会担当

冷水鱼养殖的产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能,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岗位。在基地建鱼池需要用工的时候,施泽鹏优先向周边农户招工,包括后来的鱼菜共生大棚的搭建,都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施泽鹏的公司还吸纳了15名村民稳定就业,月均工资4000元,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

不仅如此,施泽鹏还无偿给村民分享养殖经验和技术,让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后团队给周边农户开展培训,免费提供鱼苗和技术指导,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冷水鱼养殖。村民亚库普·艾山在得知冷水鱼养殖基地招聘后,第一时间上门应聘成为员工每月不仅能拿到3600元的薪水,还能够照顾家里,还能学习养殖技术。2023年,有20余户村民在施泽鹏的带动下开始尝试小规模养殖,户均年增收1.2万元。2022年,施泽鹏被评为2022年共青团温宿县委员会“乡村振兴好青年”。截至目前,施泽鹏的养殖事迹被中国新闻网、环球网等10余家官方媒体报道。

通过参与这次“头雁”培育,施泽鹏不仅丰富了养殖的理论,还切实了解了农业相关的政策,深刻意识到冷水鱼养殖的重要性。未来,他将探索鱼子酱生产,积极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培育种鱼,在戈壁滩上“养”出一条乡村振兴的鲜活路径,带领更多农户奔向共同富裕的春天。

 刘晓宇 陈云川 施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