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拟IPO企业中的“创新样本”:嘉立创如何撬动科技产业协同

2025-04-29 10:54:57   来源:中国焦点日报网

在中国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产业与科技融合被视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的关键路径。近期,《人民日报》以《这些创新秘诀,助力向“新”而行》为题,再次关注到我国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方面的最新成果,其中包括“吉林一号”卫星、中科院“光热发电”,还有嘉立创支撑全球数百万硬件工程师端到端完成创新研发,助力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成果。作为拟IPO企业,嘉立创不仅是硬件工程师眼中的“研发加速器”,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过程中的实践样本。

一、技术与产业融合的现实样板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这句看似抽象的政策逻辑,在嘉立创的发展轨迹中变得具体而真实。印制电路板(PCB)被称为现代电子设备的“骨架”,任何智能设备从概念走向原型,都绕不开PCB的打样与制造。传统上,这一流程周期长、成本高,至少需数千元起步,耗时达到数周。

嘉立创的创新点在于对制造流程的“再编程”。基于自研的“智能拼板算法”,其打通了从客户下单到柔性工厂生产的全流程自动化逻辑。在实现大规模散单集约化生产的同时,嘉立创压缩了交付时间至12小时内,提升了中小企业与开发者的研发效率。

不仅如此,嘉立创还实现了从电路板打样、SMT贴装、元器件采购、结构件加工、3D打印到整机组装的一站式服务能力,从而打通电子与机械的协同环节,为“从创意到成品”的硬件开发提供完整基础设施。

二、支撑硬科技创业生态的“数字工坊”

嘉立创并未将自己框定在传统电子制造商角色,而是主动拓展至机械结构件的高效定制领域。嘉立创提供的,不止是一个制造平台,更是支撑工程师创新的“数字工坊”。

近年来,从人工智能到机器人、从新能源到低轨卫星,各类硬科技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背后依赖的,是大量以“小团队+大协作”为基础的快速试制模式。而嘉立创所构建的硬件云工厂体系,使得任何一个创新团队,即使没有厂房与设备,也能在线实现从图纸到产品的全部环节。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嘉立创已累计服务超过620万用户,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机器人等数十个产业领域。在东南大学机器人实验室、深圳大学机甲大赛团队等一线科研与教育场景中,嘉立创的身影频频出现,成为“研发最后一公里”的强有力支持。

此外,其推出的开源硬件社区也正在形成新的创新合力。平台不仅汇聚了大量开发者与技术文档,还通过共享原理图、BOM表、固件代码等方式,加速从原型验证到产品化的转化,累计已孵化超3万个开源作品。

三、教育与产业衔接:未来工程师的“练兵场”

当前嘉立创正在推进拟IPO进程,与此同时,在推动创新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嘉立创还积极投身工程教育场景,探索产业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衔接。自2021年以来,公司向高校学生开放每月两次免费PCB打样服务,降低青年工程师在研发初期的试错成本,为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学实验室、技术社团提供“落地路径”。

这种面向未来的人才生态构建,与嘉立创自身的发展路径形成了良性循环。既输出服务,又培养用户,也使其在全球制造生态中持续积累口碑与技术沉淀,为未来IPO之路增添更多确定性因素。

随着中国制造加快转向以技术为驱动的创新范式,嘉立创所代表的“平台型制造企业”正在成为连接创意与制造之间的关键一环。其成长轨迹不仅诠释了“科技+产业”的融合逻辑,也为更多中小企业、高校团队提供了通向科技产业化的现实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