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交织匠意深 ,文脉潜行筑境生
——记杭州融道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金喻
杭州融道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室外园林景观设计领域的专业型设计公司,其业务范围广泛覆盖住宅社区、酒店办公空间、市政公共配套、旧城焕新改造、商业繁华景观、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园区规划及别墅庭院打造。在创始人陈金喻的引领下,融道景观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为基石,以先进的设计理念为灯塔,以国际化团队积累的成熟经验为羽翼,执着于对品质卓越的不懈探索、科学巧妙地营造空间以及精打细算地控制成本,致力于在每一个项目中镌刻下令人回眸的印记。迄今为止,他们已在国内各地成功地完成了百余个项目,静静地诉说着土地的价值与文化的深邃。而在这背后,是陈金喻那份对家乡的拳拳之心——他以笔为媒介,以曲为桥梁,润泽着地方文旅产业的土壤,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古承新韵生
漫步于浸透着宣纸墨香的皖南小城泾县,陈金喻的童年仿佛被细腻地折叠在月亮湾轻柔的水纹之中、皖南野生动物园的勃勃生机与查济古镇的青石板巷道里。当李白酒盏中跌落的诗句,仍在桃花潭中轻轻地泛起历史的涟漪,当皖南川藏线的蜿蜒曲折穿过茂林村十三道石牌坊的斑驳剪影,那个在小城深处肆意奔跑的少年,早已将琴高山摩崖石刻的铁画银钩,深深地拓印在了记忆的底片上。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潮悄然漫过了这片被誉为“宣纸之乡”的土地,而那时,书本的油墨香对于许多人而言,仍是难以触及的“奢侈”。年仅十几岁的陈金喻,便由此提前踏入了社会课堂。正因如此,他比同龄人经历了更多的风雨,铸就了更加坚韧不拔的性格,也更加懂得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他怀揣着对未知世界无尽的好奇与探索欲,用心去感受,用专注去雕琢每一件事物,无论身处何方,他的目光总是比别人更加敏锐,学习的脚步也从未停歇。而这份将古老文化密码转化为生存智慧的早慧,冥冥之中,为他铺就了一条通往景观设计的宿命之路。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2013年的杭州城,西湖的潋滟波光与皖南的黛色山影,在陈金喻眼中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这一年,融道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的牌匾高高地悬起,而他,正将记忆中那古村的肌理,巧妙地注入到现代景观的脉络之中。那些深埋于泾县沃土的建筑元素——马头墙的飞白、牌坊的雕花、青石板的纹路,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语境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基因重组,化作了连接古今的历史符号。
正如蔡崇达所言:“有条明确的路,多难走都会让人心安。”过去的十年间,陈金喻在专注于设计工作的同时,始终与甲方和业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坚信“只有全面掌握全领域的专业信息,才能将项目做到极致、跟踪到位、服务贴心”的核心理念。这份执着与坚持,从他分享的细节中便可见一斑:“在项目现场,我们总会对那些不认识的植物叶片进行采集,带回公司后,摊在会议桌上,邀请植物设计师逐一辨认。经过十几年的不懈积累,我们对这个领域种植的植物已了如指掌,对其他材料的学习亦是如此。”
“设计,是唤醒土地的记忆。”从皖南田埂到杭州CBD,从农民出身的打工仔到沉淀深厚的园林设计师,陈金喻始终保持着“向内求”的求知姿态——保持好奇心、积极学习、专注实践,静心做好每一件事,努力成为值得信任的人。而那些被宣纸托底的文化基因,终将在某个方案的会审会上,与李白题诗桃花潭的月光悄然重逢。
匠筑自然魂
雨果曾轻声呢喃:“人是自然的产物。”泰戈尔亦以诗意的笔触吟唱:“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于陈金喻而言,园林设计不仅是“师法自然”的艺术低语,更是向自然这位无字之师深致敬意的途径。他追求的,是捕捉“晨露轻吻叶脉的瞬间,山风刻画岩纹的轨迹”,是借现代工艺之手,提炼自然之魂,让每一抹设计线条,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在他眼中,那些缺乏生命气息的作品,不过是精美的空壳,徒有其表。
“我们是在创造生活的美好,乃至大地的壮丽。”陈金喻如此定义他的事业。无论是城市公园的绿意盎然、社区庭院的竹影婆娑,抑或居住空间的巧妙布局,他筑造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庇护所,更是一方心灵得以栖息的自然乐园,一处让人恍若“置身于山水之中”的桃源秘境。由此,当铝合金幕墙轻映山水之涟漪,当钢结构廊架拥抱藤蔓的缠绵,每一处细节,皆在默默地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真理:真正的“以人为本”,是让每一次驻足都成为与自然之间的私语,在无形中滋养身心的土壤。
细数融道景观团队的佳作:凤凰古镇,飞檐翘角在现代街区勾勒历史的轮廓;宁夏永农生物科技,沙棘丛织就生态绿屏;河南三门峡光伏产业园,太阳能板与野生植被和谐共生;江南一号院,月洞门框住四季更迭之美;竺梅天韵,庭院内溪流与石阶轻吟浅唱;樟山一品,自然雅致沁人心脾;南河水电文旅研学,寓教于乐,启迪智慧……这些散落于山河间的秘密,被陈金喻及其团队一一解锁,重新编织成一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书。
诚然,当热爱成为血脉中奔涌的岩浆,工作便不再是生计的筹码,而是生命价值的凿刻刀。因而,在融道景观的蓝图里,规模从来不是刻度尺上的终极目标。陈金喻更愿将每个项目视为一场“如琢如磨”的修行:以匠人持玉的专注之心,诠释“不负”的千钧之重;以剑客拭刃的执着之志,凝视“责任”的锋利光芒;以禅者观心的澄明之境,守望“价值”的燎原星火。正如顶级玉雕师不会计算原石的吨位,这支团队亦将每件作品视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精雕细琢,不留遗憾,只为呈现出那份令人动容的至美。
音铸文脉兴
“家乡是游子血脉里的根系,根扎得愈深,枝叶便愈能触摸高处的阳光。如何在人生的轨迹里留下深刻的印记,彰显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皆取决于自己如何雕琢这段旅程。”陈金喻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磨砺自我,与时代并肩,以一颗宁静致远的心,从容地踏出每一步。而当个人奋斗的涓涓细流汇入区域发展的壮阔江海,那些关于“价值”的坚守,便如同河床下的磐石,任凭时光激流冲刷,愈发显得坚定不移。
有道是“人无癖不可交也,以其无深情也,以其无真气也。”相较于园林设计的匠人和中共预备党员的身份,陈金喻实则更是一位才情横溢的原创音乐人(词曲唱)以及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声乐初级导师。自2015年起,他以业余之姿,创作并发行了一系列深情歌颂家乡的作品:《故乡情》《琴溪》《月亮湾》中流淌着乐琴村、琴溪镇、蔡村镇的绵绵乡愁;《我的家乡叫泾县》《故事里的老家》《皖之恋》《人安徽美》传唱着江淮大地“宣纸之乡”的深厚底蕴;《天边的月亮》礼赞戍边战士的赤诚之心;《当代徽商》则致敬徽商群体的拼搏精神……
从安徽的村落、小镇、县城、市区,直至全省,乃至向人民子弟兵致敬,陈金喻的创作,从未借助恢宏的乐章来标榜情怀,而是在细微之处展现真挚的情感与“民通相合”的和谐,坚守着正能量(公益)音乐创作的初心。
更令人钦佩的是,这些从皖南土壤里生长的旋律,悄然攀上了更广阔的枝丫:从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北京电视台、海南卫视,到安徽广播电视台、亚洲卫视、香港卫视文旅台等电视台及各地媒体上相继播出,更一举夺得了天边的月亮在词曲网(原名中国词曲网)“最受欢迎原创作品金奖”等诸多殊荣,陈金喻本人也因此被授予了“德艺双馨艺术家”“时代影响力人物”“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等崇高荣誉,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认可。
想来,艺术之魅力,本就深邃无垠。它蕴含着挣脱生活枷锁、超越自我束缚的无穷伟力,更似破晓之光,点燃重生之火,照亮前行的道路。如今,陈金喻心怀一念,便是将对故土的深情厚谊与个人的崇高理想相互融合,将音乐创作的自由不羁与景观设计的严谨精细巧妙交织,更将“因人而异、百花齐放”的发展理念精心提炼,呈递给相关部门,以期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文旅产业与艺术的火花交相辉映,共同绽放出安徽泾县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自信风采。
这一念,无浮华之景,无名利之诱,却充盈着细腻温婉的浪漫与坚定不移的信念:他唯愿,用音乐与设计共同编织的乐章,为家乡文化的根系注入一股崭新的生命力,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更加强劲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