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中南民族大学灵韵团队推出AI定制化舞蹈编排服务,推动舞蹈创作与教育智能升级

2025-04-28 14:37:36   来源:今日热点网

2025年4月,武汉——在人工智能与艺术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中南民族大学灵韵编创团队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成功研发并推出了基于AI的定制化舞蹈编排服务。该服务依托团队自主研发的“音乐频谱-舞蹈语汇双向映射”核心技术,能够实现音乐与舞蹈动作的智能匹配,为舞蹈创作、教学和产业应用提供了高效、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图1:舞蹈动作采集

技术创新: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双向映射

灵韵团队的定制化舞蹈编排服务,核心在于其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音乐频谱-舞蹈语汇双向映射技术。项目负责人李世豪介绍,这一技术的研发灵感源于团队对舞蹈创作流程的深入观察与分析。传统舞蹈编排往往依赖编导的个人经验和艺术直觉,如何让AI理解音乐的情感与节奏,并将其转化为符合风格的舞蹈动作,是团队攻关的重点。

团队通过采集大量舞蹈动作与音乐片段的数据,利用Transformer模型强大的序列建模能力,实现了音乐到舞蹈动作的自动生成,以及舞蹈动作到音乐的反向映射。这一双向映射不仅提升了AI对音乐与舞蹈关系的理解能力,也为用户提供了更灵活的编创体验。例如,用户可以上传一段音乐,系统会自动生成与之匹配的舞蹈动作;反之,用户也可以输入一组舞蹈动作,系统推荐适合的音乐片段。

李世豪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让舞蹈编创变得更加高效和开放,降低创作门槛,让更多有创意的人能够参与到舞蹈作品的创作中来。”

数据驱动:丰富的舞蹈动捕数据库

灵韵团队的技术创新离不开坚实的数据基础。团队自2019年起,持续建设舞蹈动作捕捉数据库,迄今已积累超过4200份基于光学技术的AI评测视频,其中高质量数据多达2171份,总时长超过11200分钟。这些数据涵盖了多种舞蹈风格和动作类型,为AI模型的训练和优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图2:舞蹈动作捕捉

此外,团队还整理了279份舞蹈剧目注释数据,文本总量高达39万字。这些注释不仅包括动作描述,还涵盖了舞蹈作品的风格、情感、文化背景等多维度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AI系统能够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背后的艺术内涵,实现更具表现力和风格化的编排。

团队成员李世豪介绍:“我们非常重视数据的多样性和专业性,既有民族民间舞蹈,也有现代、古典等多种类型。每一份数据都经过严格筛选和标注,确保AI生成的舞蹈动作既符合艺术规律,也具备创新性。”

服务模式:定制化编排满足多元需求

灵韵团队推出的定制化舞蹈编排服务,面向舞蹈教育、文艺演出、影视制作、健身娱乐等多个领域。用户可以通过平台上传音乐或动作需求,系统会根据输入内容,自动生成符合要求的舞蹈编排方案。对于有特殊需求的用户,团队还提供一对一的定制服务,由专业编导与AI协同完成创作,确保作品的艺术性和个性化。

在教育领域,该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编舞工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快速生成不同难度和风格的舞蹈片段,用于课堂教学和排练。学生则可以通过平台自主创作,提升舞蹈编排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文艺演出和影视制作领域,定制化编排服务能够大幅提升编舞效率,缩短创作周期。编导可以根据剧本或音乐需求,快速获得多种编排方案,进行筛选和优化。对于需要大量舞蹈动作的影视、综艺节目,AI编排能够显著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创作效率。

此外,随着健身娱乐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通过舞蹈锻炼身体。灵韵团队的定制化编排服务能够根据用户的健身目标和身体状况,生成适合的舞蹈动作,既保证运动效果,又兼具趣味性和安全性。

用户体验:智能化与个性化并重

灵韵团队在服务设计上注重用户体验,平台界面简洁易用,支持多种输入方式。用户可以选择上传音乐、输入动作描述,或直接选择已有的舞蹈风格模板。系统会根据用户需求,自动生成编排方案,并提供动作分解、节奏分析、难度调整等功能,方便用户进行二次编辑和个性化调整。

平台还集成了智能评测和个性化反馈功能。用户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上传自己的舞蹈视频,系统会自动分析动作标准度、节奏匹配度等指标,给出详细的改进建议。通过持续的智能反馈,用户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舞蹈技能,实现自我突破。

团队成员xx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让每一位用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蹈风格和创作方式,无论是专业舞者还是普通爱好者,都能在平台上获得成长和乐趣。”

技术应用:推动舞蹈与数字科技融合

灵韵团队的定制化舞蹈编排服务,不仅服务于舞蹈创作和教学,还积极推动舞蹈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团队与多家文娱企业、教育机构合作,探索AI编舞在虚拟排练、数字孪生舞台等前沿领域的应用。

在虚拟排练方面,AI编排系统能够为舞者提供虚拟教练,实时指导动作规范和节奏把控,提升排练效率。在数字孪生舞台应用中,系统能够根据编排方案,自动生成虚拟舞台效果,为演出提供多样化的视觉呈现。

此外,团队还积极参与民族民间舞蹈数字档案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保存和传播民族舞蹈文化。团队成员李倩介绍:“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贡献力量。”

产业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灵韵团队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2025年初,团队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已与多家文娱公司签订了舞蹈编创服务意向订单,涵盖舞蹈编排、教学内容开发、数字内容制作等多个方面。通过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团队不断优化产品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推动AI舞蹈编创技术在更广泛领域落地应用。

李世豪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企业、院校的合作,推动AI舞蹈编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舞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图3:团队参加舞蹈竞赛

展望未来:持续创新,服务社会

展望未来,灵韵团队将继续深化“科技+艺术”的融合创新,拓展AI舞蹈编创技术的应用边界。团队计划进一步完善舞蹈动捕数据库,提升AI模型的表现力和泛化能力,开发更多智能化、个性化的舞蹈服务产品。

同时,团队还将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舞蹈教育、创作与研究的数智化变革。通过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舞蹈及相关艺术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灵韵团队坚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舞蹈创作与教育将迎来更加智能、高效和多元化的新时代。团队将以开放、务实的态度,持续探索AI与舞蹈艺术的融合之路,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