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海牧新生”团队围绕海洋智能化养殖主题,展开了一场深度学术研讨。活动中,学生们聚焦水下机器人研发的技术亮点、产业链协同创新及跨学科合作模式,通过观点碰撞与模拟实践,探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在技术亮点方面,团队提出多项创新方案。针对深海高压环境,学生设计了轻量化钛合金框架与仿生密封结构,有效提升设备耐用性;为应对复杂海流干扰,开发出自适应姿态控制算法,确保机器人在动态水域中稳定作业。此外,通过集成多光谱摄像头、水质传感器与AI图像识别系统,机器人可实时监测养殖生物健康状态,并利用数据模型优化饵料投喂策略,减少资源浪费。“模块化设计让设备能根据不同养殖场景快速调整功能,而开源算法则降低了技术推广门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李昕烨在讨论中强调。
图 1 海牧新生团队就技术问题进行分享
技术突破的背后,离不开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度考量。团队在研讨中分析了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链条:上游需与材料供应商、传感器厂商协同攻关核心技术;中游依托产学研实验室实现样机迭代;下游则通过试点养殖场验证设备效能,并联合渔业管理部门推动规模化应用。在小组讨论中,谭笑同学指出:“水下机器人的数据采集能力可赋能渔业资源管理平台,未来甚至能联动保险、物流等衍生服务,形成智慧海洋经济生态。”
小组讨论环节成为跨学科思维碰撞的焦点。8名来自数学与应用数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学生,围绕“技术落地与产业适配性”展开激辩。工商管理专业潘家旭同学提出:“技术研发需前置评估生态影响,例如通过传感器减少养殖污染,避免追求效率牺牲可持续性。”这一观点引发热烈讨论,最终团队在方案中增设“生态效益评估模块”。角色扮演环节中,学生模拟工程师、养殖户与环保组织代表的多元诉求,直面成本控制、用户体验与环保法规的平衡难题。“我们必须跳出技术思维,理解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真实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周玲蓓同学总结道。
图 2 海牧新生团队队长李雨恬带领团队成员进行讨论
经过一周密集研讨,团队提出“建立区域性技术试点”“推动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协作”等倡议,计划将方案提交地方渔业部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攻克了仿生结构、数据融合等技术瓶颈,更深入剖析了产业链协同的逻辑,为未来技术转化奠定基础。
此次研讨彰显了青年学子对技术研发与产业联动的深刻思考。正如团队负责人李雨恬所言:“创新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突破,更是打通技术到产业‘最后一公里’的系统工程。”未来,海牧新生团队将继续深化技术迭代与跨界合作,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