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田畴廿春秋,四季风霜铸匠魂
——记潍坊市寒亭区博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聚峰
作为经济建设的基石与国家发展的根本支撑,农业关系着国计民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农业产业自身的独特属性使其具有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因此,每一位农业从业者都是社会的奉献者,值得尊重。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博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聚峰始终秉持“科技兴农,绿色先行”的理念,深耕蔬菜种植领域二十余年。他怀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农业事业的无限热忱,苦心钻研种植技术,大力倡导以“天然水源,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为基础的种植模式,出产的绿色无公害的“博芳”牌大姜、青萝卜等农产品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喜爱。合作社先后荣获“山东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国家级示范社”等多项权威荣誉,2022-2024年连续三年入围合作社全国500强。孙聚峰个人也因杰出贡献先后荣获“潍坊市食品行业十大领军人物”、“全国新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犁铧作笔书农志,汗水为墨绘丰年
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广泛种植。《论语》中孔子“不撤姜食”的典故,印证着中国人食姜已绵延两千余年。北魏《齐民要术》与元代《王祯农书》等古籍中均有关于种植大姜的记载。
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山东作为中国的蔬菜大省,大姜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代初年。这片孕育了灿烂农耕文明的齐鲁大地,滋养了无数勤劳质朴的农民,孙聚峰便是其中之一。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热爱塑造了他朴实无华、坚韧不拔的性格特质。
2007年,孙聚峰怀揣着对农业的热忱与梦想,凭借5万元贷款,毅然投身于大姜种植领域。从此,他与大姜结缘,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菜农之路。
蔬菜种植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种出高品质的大姜,孙聚峰全身心投入到种植技术的学习与研究中。他以田为家,殚精竭虑,日夜观察大姜的生长变化,从土壤肥力、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经过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的研究,他逐渐掌握了大姜生长的规律和特性,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种植技术体系。
孙聚峰发现大姜对环境的温湿度条件极为敏感。“每天上午十点到十二点,正是最热的时候,走进地里,蹲下来跟姜苗高度持平。如果过三五分钟,身上感觉热了,温度就刚刚好;如果蹲下就感觉热,那就要及时通风降温。”通过“人体温度计”,他准确掌握了适宜大姜生长的温度环境。另外,孙聚峰还发现,如果一年中阴天多,大姜就会丰收;反之,则不会高产。针对大姜喜温暖潮湿的特性,他搭起遮阳棚,为姜苗生长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大姜生长周期方面,孙聚峰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将大姜生长划分为头芽、三股杈、五股杈三个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制定了精准的施肥策略。种植初期,基肥选用有机肥,为大姜生长奠定坚实基础;三股杈阶段,大姜生长加速,如同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发育期,需及时补充钾肥;五股杈阶段,再次重点施肥,满足大姜二次发育的养分需求。立秋时节,大姜进入旺盛生长期,此时合理增加肥料投入,能够显著提高产量。通过对这些关键生长节点的精准把握,孙聚峰实现了大姜的优质高产。
十年磨一剑,孙聚峰凭借对大姜种植的执着与专注,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姜王”。他种出的大姜品质优良,色泽金黄,深受市场青睐。2012年,孙聚峰成立了寒亭区博峰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博芳”商标。他深知,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决定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合作社成员,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余年的戮力发展,目前合作社成员已增至103户,基地种植面积达到2600亩,辐射面积超过1200亩。凭借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卓越的产品品质,合作社先后获得潍坊市、山东省及国家级示范社等多项荣誉称号,并成功进入“一带一路”倡议可追溯商品数据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此外,合作社还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销售运营网络,与多家出口商建立了合作销售关系,“博芳”牌无公害大姜、萝卜、西瓜、草莓、土豆等农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年销售额达4000万元,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赞誉。
栉风沐雨求真法,戴月披星解壤情
与大姜打了十几年交道,孙聚峰对于大姜的病虫害十分熟悉。美国白蛾是大姜主要虫害之一,其会蛀食大姜的嫩茎,导致茎秆空心,使养分、水分的运输受阻,从而导致叶片受损,影响植株的生长。
孙聚峰深知,防治虫害关键在于提早行动。在飞蛾产卵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十年时间里,他潜心观察,不断试验,最终确定每年5月20日至8月20日是飞蛾的产卵期。在这段时间用药,如同将害虫扼杀在“摇篮”之中,相较于羽化成飞蛾再打药,灭虫效果显著提升。
农谚有云:“不是好汉不出乡,不是肥田不种姜。”可见,土壤对于大姜种植的重要性。孙聚峰没有先进的土壤检测设备,也没有深厚的土肥专业知识,凭借着对农业生产的敏锐洞察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自行摸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看土”鉴别方法。他利用花卉对土壤生长环境敏感的特性,将土带回家种花。不同的土壤栽种同一种花卉。“花可是很娇贵的,要是土壤不合适,它马上就会有反应,发黄、发蔫,能看出土质不行,不适合种姜。这就跟医学上用小白鼠做实验一个道理。”孙聚峰满脸笑容,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自己这套独到的土壤鉴别法。十年来,孙聚峰装回家的“样品”何止上千袋!正是凭借着这种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让他成功筛选出了最契合大姜生长需求的土壤类型。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姜的品质与产量,孙聚峰又将目光投向了大姜的催芽环节。传统的大姜催芽方法主要依赖火炕,只需确保炕体升温即可开展催芽作业。然而,孙聚峰并不满足于这种常规做法,决心深入探究,优化催芽效果。无数个夜不能寐的深夜,他蹲守在姜堆旁,密切监测催芽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变化。经过长时间的细心观察与反复试验,他发现姜堆内部的温度对于催芽起着重要作用。要知道,大姜催芽每年仅进行一次,十年也仅有十次的试验机会,每一次试验都承载着他对提升种植技术的殷切期望。守得云开见月明,经过多年的悉心积累与深入总结,他终于明确了一个关键指标:当姜堆中间部位的温度稳定达到20摄氏度以上时,催芽效果将得到显著提升,能够培育出更为健壮的姜芽。
数年来,孙聚峰始终秉持着亲身实践的态度,通过无数次的田间劳作与经验积累,逐步深入地摸索出了大姜生长的规律。他总结出了“土、种、管、肥、密、水、保、工”八大关键要素的大姜种植真经,并做出了六项关键改进。他对种植技术的这份执着钻研与勇于实践的精神,让他成为了众人眼中当之无愧的“种植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孙聚峰将自己十余年积累的种植技术详细记录在本子上,涵盖了常见的15种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和种植户的常见误区等,洋洋洒洒数万字,用完了几个笔记本。随着时代发展,后来他开始尝试用电脑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整理出来。由于农民出身,打字对他来说并非易事,一开始只能用“一指禅”慢慢敲,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逐渐熟练起来。他将这些凝聚着心血的技术要点和经验总结打印成册,无私地分发给合作社的社员们,希望大家都能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实现增产增收。在他的帮助下,社员们种植的大姜最高产量达到一万八千斤。
在孙聚峰的引领下,合作社的社员们依靠蔬菜种植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社员们常常感慨:“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全靠跟着孙聚峰种大姜啊!”社员们那朴实无华的话语和洋溢在脸上憨厚的笑容,无疑是对孙聚峰最大的肯定与褒奖,也是他辛勤付出所收获的无上荣誉。
奋楫笃行开新境,履践致远启沃畴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菜农,孙聚峰尤其重视农药残留问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孙聚峰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持“科技兴农,绿色先行”的理念,全身心致力于打造绿色、无污染的蔬菜产品。
孙聚峰大力提倡科学合理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及生物农药,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与此同时,他坚决反对为减少病虫害而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把控氮肥和有害化肥的用量。孙聚峰满怀深情地说道:“身为一名农民,我首要的责任就是确保生产出的农作物绿色健康。在此基础上,我还要不断探索,提高农作物产量,深入挖掘作物的生长规律,并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种植技术传授给更多像我一样的农民兄弟。”
凭借多年运营合作社的经验以及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深刻感悟,孙聚峰坚信绿色无污染的高品质蔬菜农产品必将成为中国蔬菜种植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孙聚峰所经营的绿色、无污染大姜、萝卜等优质蔬菜以其绿色健康、营养丰富的特点,较之常规农产品具有更高的种植成本,价格自然更高,有效防止了“菜贱伤农”的不良情况的发生。而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也愿意为食品安全“买单”,这使得绿色蔬菜市场前景一片广阔。
为进一步丰富合作社的产品种类,孙聚峰带领社员们又种植了西瓜、草莓、圆葱、土豆等农产品。在合作社管理方面,孙聚峰制定了栽培管理的“五统一”标准:一是统一种植模式管理。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科学运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积极推动有机肥、生物肥的广泛使用,全力推进水肥一体化进程;二是统一标准化管理。规范生产档案管理流程,详细记录田间管理档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管理;三是统一农投品使用管理。在生产资料的选用上,坚决抵制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控制氮肥和有害化肥的使用量;四是统一农产品品牌,加大宣传,全力提升“博芳”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五是统一农产品销售。严格把控生态环境关、生产技术关以及质量关,定期对农产品进行检测,坚决禁止农残超标产品流入市场。
此外,善于思考的孙聚峰对于合作社的经营发展以及产品销售有着清晰的思路与策略。他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拥抱电商经济,大力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合作社不仅创建了自己的“博峰种植”官方网站,还与阿里巴巴、京东、天下丰收、麦田计划、伯乐庄园等多个知名销售平台达成合作。同时,制作了产品追溯系统以及“潍坊特产优品”微信小程序,真正实现了线上销售与推广协同发展。
勇立潮头御风行,击鼓催征稳驭舟。十余年来,孙聚峰潜心钻研种植技术,凭借非凡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成为了业内公认的“种植匠”。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普通农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科技创新实现梦想的奋斗历程,更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他的成功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将激励更多人投身现代农业,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