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维牙良品团队,近日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款针对牙齿意外脱落的便携式急救储存装置——“齿间方舟—一体化脱位牙生物活性保存装置及院前急救系统”。这款仅手掌大小的白色小盒,通过模拟口腔环境的恒温抗菌设计,将脱落牙齿的活性保存时间从传统急救方式的半小时延长至24小时。装置内置固态琼脂及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保存液,精准模拟口腔湿度与营养成分,最大程度维持牙周膜细胞活性。目前,项目已通过实验室验证并完成科技查新,已经与意向公司进行洽谈,计划年内投入量产。
团队在实验室测试保存液性能
牙齿脱落常见于运动碰撞、意外跌倒等场景,但公众对急救知识的匮乏往往导致再植失败。传统急救依赖纸巾包裹或清水保存,极易损伤牙周膜细胞,半小时内活性急剧下降,再植成功率不足30%。这一现实触动了学生团队的研发初衷。团队负责人坦言:“往返于医院、学院和其他各类社区场景中,我们看到太多因保存不当导致的遗憾案例。如果能争取到更多时间,许多患者的笑容本可以挽回。”
技术突破源于跨学科协作。团队结合口腔医学理论与材料工程技术,首创了固态保存技术:储牙槽内填充固态琼脂并添加新型保存液,模拟口腔生理环境,延缓细胞代谢,为脱落牙齿“保险”。为降低操作门槛,装置配备“三步急救套装”——便携使用手册、独立包装的冲洗用生理盐水、医用无菌指套,确保即使非专业人士也能迅速完成“捡牙—清洁—保存”标准化流程。实验数据显示,该装置可使牙齿活性保存时间延长至24小时。为适配急救场景,团队反复优化细节——抗震结构可承受1米跌落,防漏设计确保液体零渗漏,重量控制在50克以内,简化盒体结构,使装置可放入随身口袋。“它不该是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而应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急救工具。”一名成员展示样品时说道。
团队成员在社区进行口腔健康宣传
研发过程中,这支学生团队始终践行“技术普惠”理念。自2022年起,团队在口腔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老师带领下,加入全国大学生志愿科普团,走进幼儿园、养老院开展“脱位牙急救知识”科普宣教,并针对孤寡老人、特殊儿童群体定制义诊服务。在福州市某幼儿园的宣教现场,团队成员通过趣味动画和模型演示,教会孩子们正确保存脱落乳牙;在养老院,他们为老人提供免费口腔检查,并发放口腔护理相关用品。项目组还前往“病房教室”,为白血病患儿进行口腔知识科普,用温暖行动传递医学关怀。
项目现已获批准2项国家发明专利及1项新型发明专利,形成强大技术壁垒,并与达成临床转化合作。这一创新不仅填补了国内口腔急救产品空白,更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倡导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理念深度契合。团队计划在产品上市时同步推出科普漫画手册和相关牙齿动漫周边,用通俗语言讲解急救流程,用更生动可陪伴的方式提醒每位民众对脱位牙急救的重要性,并联合社区医院开展公益培训。未来,他们希望与学校、运动场馆合作,将装置纳入急救培训体系。“技术解决的是保存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唤醒公众的急救意识——每一颗脱落的牙齿,都值得被科学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