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公证处创新服务助力遗产继承 大学生创业团队获发展新思路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创业团队前往海宁市公证处进行调研访谈,深入了解当前遗产公证服务的创新举措与数字化发展成果。公证处张主任向团队详细介绍了海宁市在遗产继承领域的便民服务模式,并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了宝贵建议,双方就“遗物整理与精神传承”展开深入交流。
数字化平台赋能 遗产继承“最多跑一次”
据张主任介绍,海宁市近年来依托“大数据库”“最多跑一次”和“身后一件事”平台,大幅简化了遗产继承流程。市民只需提供户口本、死亡证明和身份证即可办理小额财产(5万元以下存款)的直接提取;对于大额财产(如证券、理财超过5万元)或复杂家庭关系的情况,公证处会通过预审电话了解背景,并安排专人协调处理。此外,房产和不动产公证免费开放,存款及公司股权公证则按标准收取手续费。“通过技术手段打破部门壁垒,老百姓无需再为办事四处奔波。”张主任表示。
这套由海宁市自主研发的"智慧遗产管理系统"已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打通公安、民政、金融机构等12个部门的数据壁垒,死亡证明、亲属关系等关键信息可实时核验;二是建立遗产线索主动发现机制,系统会自动检索逝者名下的房产、存款、证券等资产;三是创新"小额遗产简易继承"程序,5万元以下存款凭基本证件可直接提取,惠及80%的普通家庭。据统计,该平台上线两年来,累计办理遗产继承业务1.2万件,平均办理时长从23天压缩至3.7天。
创业团队聚焦“精神遗物” 探索情感传承新方向
访谈中,张主任对大学生团队提出的“遗物整理”创业项目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拓展服务内涵:“现代人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传承,照片、著作权、电子数据等无形遗产同样需要系统整理。”他提议团队将逝者生平制作成电子回忆录或VCR,挖掘有纪念价值的凭证和物品,满足家属情感需求。这一思路让团队深受启发,负责人表示:“原计划侧重实物整理,现在意识到情感价值才是核心卖点。”
政校合作促创新 经典案例撬动市场
张主任还鼓励团队通过实践打磨竞争力:“多开展试点案例,既能积累经验,也能提升市场认可度。”目前,该团队正计划与公证处合作,为市民提供遗物整理、数字遗产归档等试点服务,探索“物质+精神”双维度的新型服务模式。团队成员感慨:“政府部门的务实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此次调研展现了海宁市在便民服务领域的持续突破,也为青年创业提供了“接地气”的实践样本。未来,随着社会对精神遗产重视度的提升,此类融合技术与人文的创新项目或将成为新兴市场的增长点。
作者: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