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尘肺病防治形势严峻的当下,一项由高校与专家联合研发的智能诊疗技术正为职业病防治开辟新路径。成都锦城学院携手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专家团队,历时一年半时间攻关,成功推出"交互式尘肺CT影像切割与分析系统",通过技术下沉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为尘肺病患者点亮生命希望。
破局传统诊疗困境 智能系统显身手
尘肺病作为我国首位职业病,其早期诊断长期面临影像识别难、量化分析慢等挑战。传统阅片方式依赖医师经验,基层医疗机构常因技术力量薄弱导致漏诊误诊。针对这一痛点,研发团队创新融合医学影像处理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该系统可大幅度缩减医师诊疗时间,有效提升基层医师的诊疗效率。
"系统若推广应用,可显著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尘肺病筛查能力,助力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相关专家表示。
医教研深度融合 筑牢基层防护网
为了让先进技术落地基层,项目团队建立起"医学研究-临床验证-基层推广"的闭环体系。通过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帮助基层医师掌握智能工具使用方法;深入凉山州 6 区,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交互式尘肺 CT 影像切割与分析系统,累计为两百余名高危从业人员提供免费服务。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中,这套系统展现实用价值。医疗队携此系统深入山区县,为尘肺病高危群体提供"职业溯源-影像诊断-风险评估"一站式服务。
技术温度传递人文关怀
系统开发团队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除诊断功能外,配套开发的微信小程序打通了服务"最后一公里"。系统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模式,极大提升了尘肺病患者的就医体验。
"让科技创新真正扎根基层,需要既有硬核技术,又要有人文温度。"项目牵头人表示。随着系统功能的持续完善,这张智能防护网正在织就更密的经纬,为百万尘肺病患者守护自由呼吸的权利。
从实验室到矿山巷道,从理论研究到临床实践,这场以科技之力破解职业病防治难题的探索,不仅彰显了医教研协同创新的蓬勃活力,更诠释了"健康中国"战略下技术惠民的深刻内涵。当人工智能的精准触角与医者仁心的温暖关怀交织,尘肺病患者通往新生的道路正被照亮得愈发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