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平江的劲仔食品智能工厂,每天有超过1000万包“劲仔深海小鱼”从这里出发,穿越五大洲四大洋,最终抵达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手中。这条看似普通的小鱼,背后是一条横跨三大洲的现代化产业链:肯尼亚纯净海域的野生鳀鱼,经过劲仔自建的初加工基地完成预处理,再通过冷链物流跨越万里,最终在平江工厂的智能生产线上完成去头去尾去内脏、高温灭菌等 12 道工序,变身成为富含 DHA 高钙蛋白的健康零食。
智能制造重构产业价值链
作为 “鱼类零食第一股”,劲仔食品通过“原料全球化+生产智能化+产品健康化”的三位一体战略,将深海鳀鱼这一优质蛋白资源转化为百亿级产业。
走进劲仔平江工厂,智能化与数字化的气息扑面而来。MES 制造执行系统实时监控着 500 多台智能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从原料投入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自动化。在中央控制室,工程师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可精准调控每一条生产线的温度、湿度和杀菌参数,确保产品品质的稳定性。
在供应链端,劲仔的全球化布局更显战略远见。2018年落子的肯尼亚初加工基地,不仅构建起“深海捕捞-本地粗加工-冷链运输-国内精加工”的垂直体系,更通过源头品控确保每批次鳀鱼的DHA含量稳定超过160mg/100g。
营养密码解锁品类升级
中国海洋大学侯虎教授表示,鳀鱼作为一类优质海洋蛋白资源,蛋白含量高达16%-20%,富含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及DHA、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钙、铁、锌等矿物质,其他微量元素含量也尤为丰富,每100g鳀鱼含160mg DHA,足以满足成人每日所需。尤为创新的是,企业通过“整鱼去脏保骨”工艺,使加工后产品钙含量更高,打造出“高钙高蛋白”的差异化优势。
这种科学赋能的背后,是劲仔与江南大学、湖南省食品工程技术中心等机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累计投入的70余项专利技术,通过"三减"技术(减盐、减油、减糖)实现健康升级。
战略定力成就产业突围
回溯劲仔的发展轨迹,创始人周劲松的三次关键抉择彰显湘商智慧:1994年将平江酱干工艺移植至洛阳,开辟北方市场;2010年聚焦鱼类零食赛道,在作坊林立时率先启动工业化生产;2020年登陆深交所后,持续将募资投入智能产线升级。
面对全球健康食品浪潮,劲仔的“东方智慧”更显功力。劲仔通过契合时代的发展战略,不断突破的创新技术,赢得了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的青睐,展现了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助力“蓝色粮仓”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洞庭湖畔的作坊到全球化的食品集团,劲仔的蜕变折射出中国食品工业的技术实力与战略定力。在“向海洋要食物”的时代命题下,这条“蓝色粮仓”里的小鱼,不仅游向了世界舞台,更游出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