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中洲联储品牌游学·遵义站圆满收官

2025-04-19 16:55:46   来源:财讯网

--重走红色足迹,守护中国人的饭碗

2025年4月12日至15日,由中洲联储主办的“品牌游学·第一期·遵义站”活动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以“革命根据地的粮食保障”为主题,带领参与者深入贵州遵义,追寻长征足迹,感悟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探讨新时代粮食安全的使命与担当。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遵义会议是转折之地,也是粮食保障极度困难之时。红军长征途中,饥饿与寒冷常常成为最大的敌人。如何在极端条件下坚持战斗、保障粮食供给,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本次游学活动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员参观革命纪念馆、实地走访老红军遗址、参与红军饭体验课程,以沉浸式方式还原当年艰苦环境下“红米饭、南瓜汤”的艰难供给,深刻理解“民以食为天”的深远意义。

活动首日,全体学员在讲解员带领下,走进位于老城子尹路的遵义会议会址。这座普通却庄严的二层小楼,曾是1935年中国共产党历经生死危机后,作出战略转折的地方。而那场会议背后,是红军连续作战、弹尽粮绝的困境背景。

在展馆中,学员们驻足于一段展板前——“1934年底红军粮食平均日供不足1斤”。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红军不仅要面对敌军围追堵截,更要时刻与饥饿作战。每一顿饭、每一口水,都是用意志换来的。

中洲联储代表表示:“我们今天守的是国家战略储备,他们那时候守的是一线生命线。虽然时代不同,但精神一脉相承。”

【实地走访】大龙井:一口红军喝过水的井,映出一段艰难求生的岁月

随后,学员一行前往红军曾取水的大龙井。这口藏在山林中的古井,是当年红军行军途中重要的补给点之一。相传,当地百姓为保住红军用水,还悄悄在夜里挑水补满。

行至井前,大家自取清水,用竹杯慢慢喝下,仿佛将时光穿透。学员李先生动情地说:“以前看电影里的红军生活觉得遥远,今天真的站在这口井前,才感到那种‘滴水如命’的真实。”

此刻,一句流传已久的谚语浮现在大家脑海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万水”里,也藏着一口大龙井的清澈与执念。

重温革命精神,唤醒粮食意识

在活动最后一场讨论中,来自农业研究院、应急管理部门的嘉宾与中洲联储代表共同探讨了一个问题:“如何把红色精神转化为现代战略储备能力?”

中洲联储提出:未来我们将建设更具弹性的全国性应急储备网络,结合数字化粮仓、AI预测模型与民间储粮协同机制,实现“储备不只是政府的事,也是全民的责任”。这正是中洲联储倡导的全民粮安、制度粮策、科技备战的三位一体模型。

从历史走来,从现实出发,我们今天走进遵义,不只是回望过去,而是要在这个节点上,看清未来粮食安全的方向。

坚守国家使命,用科技与智慧守住饭碗

作为一家致力于战略物资储备研究与落地实践的专业机构,中洲联储始终秉承“粮安则国安”的信念,探索市场调节与社会共建的创新机制。此次品牌游学活动不仅是一场追忆之旅,更是一次“精神补给”和“使命唤醒”。

中洲联储表示,未来还将陆续走进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构建更系统的“红色精神+粮安科普+产业共识”融合路径,以品牌之力唤起社会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推动更多企业与民众加入“稳饭碗、守粮仓”的国家战略共建中。

一粒粮食,承载过去;一片土地,托举未来

在结束活动前,全体参与者在红军山纪念碑前郑重宣誓:“牢记历史使命,守护国家饭碗。”这是一次行动的出发,更是一次信仰的回归。

中洲联储相信:从红色土地出发,以科技为骨、以责任为魂,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