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中洲联储品牌游学·遵义站落幕:当“饭碗”问题,走进新一代的精神世界

2025-04-19 16:46:08   来源:财讯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宏观叙事淹没,忽视了那些最基础却最重要的命题。比如:我们吃的每一碗饭,背后是怎样的系统?是怎样的一代代人,在怎样的土地上,捧出这份安稳?

中洲联储发起的“红色记忆 · 国家饭碗”品牌游学计划,从不是一场简单的“打卡式参访”,而是一场面向青年认知觉醒的深度启蒙。首站走进贵州遵义,不只是为了重温历史的厚重,更是让新时代的年轻人亲身感受到:粮食,永远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而代际之间的责任,需要代代人去点燃和传递。

饭碗不只是吃饭,更是一种战略认知

“粮食只是农民的事吗?”这是活动开始前,中洲联储给所有参访者抛出的第一个问题。而在走进遵义会议会址之后,这个问题有了更沉重的答案。

1935年那场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战略会议背后,是“吃饭”这个问题的残酷现实。当年红军连续长征,最难的时候三天一顿饭,仅靠野菜度日,很多士兵在断粮中倒下,而中央红军仍坚持开辟粮道、筹集口粮,以求生存与胜利。

今天的青年,在站上国际化、数字化、元宇宙等热词舞台时,也许很难理解粮食二字的“冷峻感”,但通过这种“贴地气”的游学方式,他们开始意识到:饭碗不仅关乎温饱,它更是一种战略认知,是一场全民层面的系统课题。

红色精神的传承,要从“粒食思政”开始

如果说课堂的思政教育是抽象的,那么此次游学,则是“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情感浸润式教育。

在参访大龙井时,讲解员讲述了当地百姓在夜间偷偷为红军挑水的故事。这是一口井,也是一条民心通道。游学成员在触摸古井石沿的那一刻,很多人眼里泛出光。他们第一次真正理解,“民以食为天”,并不是口号,而是一场从草根到将军的信仰认同。

中洲联储负责人表示:“我们做这场活动的初衷,不是宣传我们做了多少储粮工作,而是让更多人意识到,粮食不是农业部的事,不是农村的事,它是全体国民共同守护的底线工程。”

在数字技术快速变革的当下,中洲联储以智能储粮、供需预测模型、价格平衡基金等科技手段构建未来粮食安全体系。但品牌要做的不止是硬件上的现代化,更是认知层面的教育重塑。

通过本次游学,中洲联储首次将“粮食+精神+青年”的三者融合,形成面向全社会、特别是Z世代的心智唤醒路径。这不仅提升了品牌的社会黏性,也推动粮食安全理念的“下沉普及”。

这不是一次走马观花的参访,也不是形式主义的团队活动,它更像是一场“沉默教育”的实践。当你走过红军走过的山路,当你吃下那碗“红米饭+野菜汤”,当你听见讲解员讲述“宁愿自己饿,也要留一碗给伤员”的故事时,所有关于粮食的冷数据、学术词汇、战略术语,都化成了你眼里的热泪和心中的共鸣。

中洲联储希望通过游学,让更多中国人知道:科技在进步,但底线不能丢;粮食问题,不是吃不吃得饱的问题,而是生不生得存的问题。

一个国家能否真正强大,归根结底,要从能否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看起。

中洲联储品牌游学,不只是一次企业活动,更是一场以青年为主角的“认知革命”。它连接了历史与现实、精神与技术、红色信仰与国家战略,真正让“饭碗”成为新时代中国人的共识底线。

未来,中洲联储将继续走进更多革命圣地,也将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精神世界。让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不再只是口号,而是这个时代每一个中国人发自内心的选择与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