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一座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成为莆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传承和光辉,为这所城市更添上独特的魅力和内涵。请跟上作者脚步,我们一起去探索这所文脉流觞之城。
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是表演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莆仙戏则是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对象之一。莆仙戏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其艺术形态既见丝竹雅韵,更藏礼乐基因——当方言韵白间浸染着乡音乡韵,当宋元南戏的宫商遗响流转于檀板丝弦,这门“戏曲活化石”便以声腔为舟楫,载着千年文脉驶入当代审美场域。这便是莆仙戏独步梨园七百春秋的密钥。
在莆田这片大地上,木雕艺术以刀为笔书写着另一种文明史诗。这门绝艺始于唐宋的“木上绣花”,以凿、剔、削、刻的技法镌刻出许多伟大的作品——廖氏家族七代人以沉香木复刻《清明上河图》;陈氏师徒以毫米级薄意雕重现莆田廿四景。所谓“千刀万凿雕春秋”,莆田木雕用刀锋与年轮对话,让每道刻痕都成为文明基因的当代转译。
此外,莆田还有许多民间手工技艺,如莆田柯氏藤编传统技艺、白沙戴氏白粿制作技艺等每一项技艺同样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2010年11月柯氏藤编传承技艺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过六旬的柯国华师傅,藤丝在他的指尖缠绕盘旋,百转千回,他这辈子都在跟藤编打交道。在编制过程中所使用剪刀、锯、梭等工具。先把藤丝浸水后编织,水增加藤丝的湿度及韧性,之后将编好的藤面锤打打紧。完成一块藤面需要6天,重复压与挑的动作大概要上千次。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技术培训,更需要人们对文化的那一份热爱和坚持。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精心呵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资产,通过口口相传、表演、培训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子孙后代,让它们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学习传承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望。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保护之举,更是创新发展的探索。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创新发展,为现代社会带来新的活力和文化魅力。
当莆仙戏的笛管在南洋商帮会馆再次响起,当精微透雕的沉香花窗入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座城市的非遗基因正完成着从地域符号到人类共同遗产的嬗变。那些被木雕师傅刻进年轮的执着、被藤编匠人织入经纬的匠心、被莆仙戏唱本封存的唐宋音韵,实则是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柔性锚点。它们以器物载道,用技艺传心,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中构筑起文化认同的灯塔。守护这份遗产,不仅关乎技艺存续,更是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路上提供可贵的精神食粮。(张森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