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6:15,西安市气象局观测场的探照灯刺破夜色,乳白色的氢气球在晨风中缓缓升起,探空仪闪烁着金属冷光。这是一名高空气象观测工作者的日常,而在三十年前,谁能想到,一个中专毕业的天津姑娘会从这里起步,成长为西北气象领域的革新者——从高空探测员到气象商业化的开拓者,从暴雨中的“数据专家”到短临天气预报预警精细化目标的的追随者,她用三十年的坚持与创新,为行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勇闯未知:高空探测的七年磨砺
1990年,16岁的高雅黎考入兰州气象学校,选择了鲜有人问津的高空探测专业。彼时,她对这个决定的理解还只是“高空”二字的神秘感,却未曾想,这将是她一生事业的起点。
四年后,她进入西安市气象局,却被分配到地面观测岗位。面对从天上“摔”到地上的现实,她没有退缩,而是将其视作夯实基础的机会。“地面数据是高空探测的基础,就像盖楼要先打地基。”
半年后调回高空探测组,迎接她的是雷打不动的高空气象探测工作——每天7:15、19:15、0:15,装满氢气的探空气球必须准时升空。准备施放的探测气球直径大约两米,被充入一定量的氢气,使其保持400米/分的升速,携带着气压、温度、湿度感应器,在高空探测工作员“3-2-1,放!”的口令下一飞冲天。盛夏雷暴天,气球被狂风压得贴地乱窜,十二米长的尼龙绳抽在手臂上浮起血棱;寒冬深夜,探空仪信号突失,她抓起经纬仪冲进风雪补测数据。这份在风雪中磨炼出的精准与韧性,在1996年全省气象业务大比武中迎来高光时刻。她参加了最考验基本功的“手工报表审核”项目,在数据统计的准确率和报表绘制速度上遥遥领先,一举夺魁。赛后,年仅22岁的高雅黎被破格提拔为高空探测预审员,成为当时陕西省高空探测报表预审员队伍中最年轻的预审员。
跨界创新:从传统气象到市场化先锋
也是因为她在高空观测领域屡有突破,勤勉务实、技术过硬,高雅黎逐渐进入气象局领导的视野,年纪轻轻便被寄予厚望。1998年,随着各省市气象部门陆续推进业务改革,由国家拨款体制转向市场化运营,西安市气象局也亟需年轻有为的人才开辟新路、探索创收模式。高雅黎成为了扛起使命,参与改革攻坚的骨干之一。
从气象观测人员到气象广告开发,跨界转型一时之间让高雅黎犯了难。她对于广告业务并不了解,对于市场更是一窍不通。她一遍一遍看着天气预报节目,想着怎么寻找市场,最终决定从“专业壁垒”破局。
一次偶然的机会,高雅黎认识了一家太阳能热水器的负责人,她以"晴天紫外线强度测算原理"为切入点,告诉厂商晴天紫外线强度每增加1级,太阳能热水器的加热效率能提升15%,晴天的预报后播放热水器广告,能有效激发观众的购买动机。最终她成功签下五万元试水订单。首战告捷后,她开始系统分析客户需求:农资企业关注降水概率,旅游景区需要温差数据,服装品牌在意体感温度……她在笔记本里建起“客户画像库”,甚至总结出“三分钟气象知识植入法”——先讲科学原理,再谈广告效益,最后用数据说服。
此后,西安气象局的广告收入逐年翻倍增加,高雅黎本人也因其突出的贡献而升任广告业务负责人。她也越战越勇,提出四档联播策略:早间预报侧重出行指数,午间插入景区天气,傍晚强化穿衣建议,深夜增加次日农事提示。播出时段从每天1次增至4次,广告位价格却降低30%。曝光频次翻四倍,性价比反而更高。这套组合拳让年营收从30万跃升至230万。紧接着,她把目光投向高速公路电子屏:滚动播放“西安周边明日天气”,下方嵌入三行文字广告。
2013年底,她带领团队实现400万元年营收,这一模式在全省科技服务会议中得到宣传和推广。她不仅打破了气象行业的传统认知,还培养出一支跨学科的复合型团队,成功让媒体气象服务迈向商业化新时代。
科技引领:从数据驱动到智能预报
在气象商业化取得突破后,高雅黎并未止步,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具挑战性的公共气象服务创新。2014年,她回归气象预报核心业务,专注于行业用户以及城市大型活动的气象预报服务工作,后加入西安市气象局的“大城市短临预报预警技术研发团队”,与其他7位核心成员一道,扎根于短临预警应用技术的深耕与创新。
她参与研发的“西安短临监测预警系统”旨在提升强天气的预警精度和反应速度,特别是针对雷暴、冰雹、大风等突发性天气事件。通过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团队实现了雷达图像的回波外推——这意味着,系统能实时分析雷达图像并预测雷暴、降水等强天气将在未来几分钟至两小时内移动的路径和强度。简单来说,系统就像播放一场天气的“动态电影”,能提前预见未来天气的变化趋势。
技术层面上,团队完成了陕西全省7部C波段雷达的组网联动,并基于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提升了强天气的预报精度,空间分辨率达到0.01°×0.01°,时间分辨率为6分钟。这意味着,系统能精准到一个小区的范围,几乎每隔几分钟就能更新天气预报,能给出未来两小时内的细致天气变化。例如,它能预测雷暴会在某个特定时段影响到哪个区域,甚至能根据不同场景(如学校放学时段、地铁进出站高峰期)提供定制化预警。
与传统的气象预报系统相比,这套短临预报系统的优势显而易见。目前常规预报一般只能提供区县级的天气预报,而且预报时效性还有待提高;而“西安短临监测预警系统”不仅能提供精确到街区的预报,还能预测几分钟内的强天气变化,从而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应急反应速度。
例如,2023年6月,周至县突发冰雹,西安短临系统提前58分钟发出预警,成功帮助农业部门采取防范措施,减少了经济损失;2023年8月,蓝田强降水过程中,系统准确预报雨带位置,并提供了与实际降水情况几乎完全吻合的预报,为市政应急抢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这一系统的应用不仅限于气象部门。2023年,西安市气象台的预警信号准确率提升至90%,大大提高了应急响应的效率。平台已经接入西安市的应急指挥平台,为市水务、城管、地铁等多个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例如,地铁调度员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即将到达某个区域站点的暴雨预警,而排水集团则可以获得即时的未来降水量和降雨开始和结束的预测时间,优化城市排水工作。市民也可以通过“西安气象服务”APP及时收到针对特定区域的天气预警信息,如“某小学放学时段70%降雨”,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如今,这一系统已渗透至城市运行的多个细节环节。夏季强对流天气来临前,地铁调度大厅的大屏幕实时滚动预警信息;排水集团微信群里能及时收到“半小时后雷雨系统移出市区,提前解除转台”的提示;市政、应急、水务等关键岗位的决策者可以第一时间看到降雨路径、冰雹风险与风力强度的动态演化。系统也通过定向推送,将信息精准送达至最需要的部门与人群手中。
这些数字和画面背后,是高雅黎十年来对预报系统基础数据和算法反复琢磨。她说,“只有真正理解城市的节奏,气象预警才能变成管用的服务。”在她手中,气象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与城市对话的能力。
持续进阶:突破自我的学习者
科技日新月异,气象行业亦是如此。在人工智能、遥感技术、全球气象数据融合等新趋势涌现之际,高雅黎选择以学习迎战。她陆续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学士学位、雪兰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气象万千,学习不能停。”她说。
如今,她设计的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片头还在每天播出着,她推广的高速公路上电子显示屏仍然传播着最新的天气信息。对她而言,三十年的探索从未离开过最初的追问:当气象预报能精确到每分钟,我们是否也能把关怀精准送达每个需要的人?这个问题,她仍在用每个网格的数据、每场暴雨的预警、每份短临预警信息的推送,默默书写答案。( 石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