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湿毒侵肺”证候探析:从病机特点到“化湿败毒”治疗策略

2025-04-15 18:05:48   来源:今报在线

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尽管期急呼吸道传染病已进入低流行期,但多种病原体仍处于活跃状态,学校、养老院等场所存在聚集疫情风险。相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强调,公众切勿放松警惕,需针对湿热环境、人员流动频繁、空调使用增加等季节特点,落实个人卫生、通风消毒、重点场所防控等科学防护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病毒呼吸道感染之殇:药物“打靶”难

据不完全统计,在所有病原生物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中,由病毒所导致的急呼吸道感染约占80%,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疾病[1]。呼吸道病毒是体积小、结构简单、基因组也十分短小的生物,相较于细菌,病毒就像一个过小的“靶子”。与细菌不同,病毒缺乏细胞壁结构,导致抗生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失效。当前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原理主要聚焦于三个关键环节:①阻断病毒吸附与细胞受体结合;②抑制病毒核酸复制与转录;③干扰病毒蛋白合成。然而,病毒靶点的精确定位和药物设计仍面临巨大挑战,这正是抗病毒特效药研发的核心难点。

在实际临床中,除流感病毒(甲/乙型)具有专门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外,多数病毒感染仍缺乏特效治疗方案。为控制病毒呼吸道感染进展及预防并发症,临床常需采取多药联用策略,但由此可能带来用药过量风险。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现代医学科普的普及,公众已逐渐认识到多数上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属于自限疾病,对症治疗结合机体免疫调节即可实现自愈,合理用药比过度治疗更为关键。

谨防轻症转重症:特殊人群更需被关注

在呼吸道病毒感染防治中,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群、儿童以及有患基础病的特殊人群。由于这些人群身体抵抗力较弱,一旦发生病毒呼吸道感染,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病情,很容易继发慢阻塞肺疾病急加重、支气管哮喘发作、病毒或细菌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现代医学基于病原学检测,可对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呼吸道病原体进行精准分型。而中医辨证体系则将此类感染归纳为"湿毒侵肺"证候,其核心病机为外感湿邪与热毒互结。该证候具有三大临床特征:起病隐匿渐进、病程缠绵反复、症状迁延难愈。对此,针对这一证候,中医治疗强调"化湿(芳香化湿)、败毒(清热解毒)"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形成特色鲜明的用药方案。

在化湿药物运用方面,以藿香为代表的芳香化湿药占据重要地位。经典方剂如《太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即是以藿香为君药,配伍苍术、茯苓等健脾祛湿药物,共奏祛湿辟秽之效。清热解毒方面,麻黄、石膏的组合尤为经典,如《伤寒论》麻杏石甘汤,通过宣肺与清热药物的巧妙配伍,实现透邪外出的治疗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在疾病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中,扶正祛邪具有关键作用。黄芪作为补气要药,能增强机体抗邪能力,在化湿败毒颗粒等现代制剂中得到创新应用。这种"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用药思路,正体现了中医防治呼吸道感染的独特智慧。

化湿败毒:病毒呼吸道感染患者全病程获益新方案

作为中药创新制剂,化湿败毒颗粒正是凝聚了汉代《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宋代《太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明代《温疫论》达原饮以及清代《温病条辨》宣白承气汤四朝经典方剂的智慧结晶,经院士团队科学加减化裁而来。该方既承袭了"开达膜原"的传统祛邪理论,又创新地通过调节免疫环境阻断"湿毒传变",在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感染治疗中展现出截断病程、防止重症化的独特优势。

长期以来,中药抗病毒治疗因作用机制不清晰,作用机制不明、靶点不明、有效成分量化不足等问题备受质疑。然而,《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化湿败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抗病毒和抗炎活成分研究》[2],首次从分子层面阐明了该方“7种成分、5个靶点、2条途径”的作用机制,表明化湿败毒的多个有效成分通过作用于多个抗病毒、抗炎靶点来发挥双重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化湿败毒在降低病毒载量的同时还能抑制NF-κB炎信号通路,减少炎症细胞募集[3],且通过调控脂质代谢水来改善肺部环境[4],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化湿败毒颗粒以其在临床应用的独特优势,在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全病程管理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其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提供了初步验证,为探索传统医学在现代新发呼吸道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模式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ZHANG N, WANG L, DENG X,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tection of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 in humans[J].J Med Virol, 2020, 92(4): 408-417.

[2] Xu H, Li S, Liu J, Cheng J, Kang L,et al. Bioactive compounds from Huashi Baidu decoction possess both antiviral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against COVID-19.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3 May 2;120(18):e2301775120.

[3] 单中超,孙建辉,李建良,等.基于转录组学的化湿败毒方治疗流感病毒肺炎作用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18):54-61.

[4] 杨斌,汤玉,时晨,等.化湿败毒颗粒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模型小鼠的脂质组学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报,2024,40(04):359-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