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杯第四届中华母亲节文化月汝州启动仪式特邀中华母亲讲堂发起人刘冰先生、全国自强模范彭超到汝州冠华高中举办报告会
2025年4月2日上午,汝州冠华高中报告厅2000多名学子在八旬长者刘冰先生带领下,全场齐诵《大学》的浑厚嗓音在礼堂回荡,当无臂青年彭超用脚写下"自强不息"的遒劲大字时,这场发生在中原大地的教育盛会,恰似春雷激荡,唤醒了中华民族血脉中沉睡的文化基因。两位跨越年龄与境遇的讲述者,用家风传承与生命突围的双重叙事,为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写下了生动注脚。
一、母教薪火:从家训智慧到家国担当
刘冰先生五十年如一日深耕母教沃土,将《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理念,化作餐桌上的家风课堂;将《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的格局胸襟,熔铸成少年心中的星辰大海。这位银发学者以"教子婴孩,教妇初来"的古训为舟楫,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浪潮中摆渡文明的薪火,其编著的《中华母亲教子之道》中百个经典案例,恰似百盏明灯,照亮了
千万家庭的教育迷途。
先生强调的"母亲觉醒工程",本质上是对"修齐治平"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当她把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的诫子箴言与当代教育焦虑对谈,当她把陶行知"捧心而来"的教育理念与"餐前诵诗"的生活实践结合,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化作母亲手中的针线,在日常生活里织就家国情怀的锦绣。这种将"诗礼传家"转化为"为国带娃"的智慧,让千年文脉在尿布与作业本间焕发新生。
二、生命涅槃:以残缺之躯书写精神完满
彭超的成长轨迹,堪称现代版"天将降大任"的励志史诗。六岁失去双臂的厄运,在母亲"以脚为翼"的信念中化作涅槃的火焰。当他在演讲中展示用脚系鞋带的视频时,那半小时的艰难挣扎,恰似精卫填海的现代演绎;当他用脚操作PPT播放《中国诗词大会》夺冠片段时,屏幕
上的飞花令与残肢上的老茧,构成了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
这位同济大学研究生的人生突围,印证了其母传授的三重生存哲学:将痛苦淬炼成磨刀石的转化思维,将"多试几次"内化为行动准则的韧性品格,以及"永做助人者"的利他精神。正如他在现场挥毫的"自强不息"四字,不仅是用墨汁写在宣纸上的符号,更是用血汗刻在时代丰碑上的精神宣言。这种残缺与完满的辩证,让观众在泪光中照见自己的生命可能。
三、文明共振:从家风建设到民族复兴
当刘冰先生带领学子向孔子像行敬师礼,当彭超与高中生们共跳《诵》之手语舞,教育已超越简单的知识传递,升华为文明因子的代际激活。汝州冠华高中掀起的"母子共读经典"热潮,"家风工作坊"里流淌的智慧清泉,都在印证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的深刻哲理。这些实践将《钱氏家训》中"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古训,转化为"拒绝躺平""反对内卷"的时代强音。
站在历史长河回望,刘冰先生躬身传道的背影,彭超逆风飞翔的姿态,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传承的两种范式:前者如静水深流,将文化基因注入教育日常;后者似惊涛拍岸,用生命意志突破存在边界。这种"文化守正"与"精神创新"的双向奔赴,恰似黄河与洛水在中原大地的交汇,既沉淀着"克明峻德"
的古老智慧,又激荡着"自强不息"的时代浪花。
当八旬学者与无臂青年在同一个讲台传递精神火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个体的生命故事,更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自觉中的集体觉醒。这种觉醒,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在新时代转化为普通人的精神指南;让"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朴素认知,升华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方案。正如刘冰先生诗中所言:"中华文明定呈现",这场发生在春天的精神盛宴,已然在华夏大地点燃了文明复兴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