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清晨,晨雾如轻纱般尚未完全散去,广深通信车间已悄然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广州通信段的号召,开展一年一度的春检设备检查工作。晨光中,工长的声音如号角般铿锵有力:"工前会开始!"会议桌前,青年职工小彭迅速而细致地清点着手中的工具:"温感测试仪、地线测试仪、钳形电流表,一应俱全,工具包一个,机房钥匙也准备妥当。"她的手指在工具箱的隔层中一一划过,动作之利落,如同点钞员般精准无误。
随着一声清脆的"出发",两组人马如离弦之箭,分头行动起来。一队留守工区机房,专注于测试长途光缆的衰耗情况;另一队则直奔通信机房,那里,一场精细到毫厘的"健康检查"正等待着他们。
机房检测:精细到毫厘的"健康检查"
步入恒温23℃的通信机房,一股设备运转的嗡嗡声瞬间将作业人员包围。小彭手持台账,目光如炬,逐台核验着设备和蓄电池的标识。"UPS蓄电池,汤浅品牌,一组6块,容量应该是65Ah……"她轻声念叨着,忽然,她的眉头紧锁,"这个蓄电池与去年台账不符!"她立即拿起纸笔,迅速抄录下这一异常情况。
在蓄电池区,工长和他的徒弟小胡正紧张地进行着第2轮测试。工长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他一边观察着仪表上的数据,一边大声报数:"第一组2号蓄电池组内阻4.146mΩ,温度23.5℃,均为正常值。"话音未落,小胡已迅速将数据抄录在设备检查登记簿上,并拿起手机拍照,准备回到工区后同步录入电子表格。
角落里,一位职工正用防静电毛刷仔细清理着OSN 3500的风扇,随着毛刷的轻轻拂过,附着在散热孔位的浮尘被扫出。他轻轻推动扇叶确认旋转顺畅,笑道:"这下设备能清凉过夏了。"
光缆测试:不容失误的"纤芯手术"
在光缆测试区,气氛格外紧张。"手要稳,千万别碰错尾纤!"副工长提醒道。“OTDR校准完成,波长1550nm,测试范围100公里,脉宽200ns。”小巫说道。在ODF架前,副工长手中的尾纤在灯光下泛着银光,老虎钳精准夹住红色防尘帽的卡扣——这个动作他重复过上千次。将OTDR接入测试口。屏幕上的曲线平稳延伸,“光纤全长:88.9497 km,全损耗:18.559 dB”“合格!与去年秋鉴值也相差无几。”负责记录的小巫立即将数据填入表格,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整个上午,他们完成了两个个机柜的测试,所有数据均符合要求。江师傅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感慨道:"虽然没发现问题,但每根纤芯都得测到位,这是我们的责任。"他的话语简短而有力,道出了通信人的坚守与担当。
闭环管理:标准化作业的生动实践
作业全过程,快门声此起彼伏。有人抓拍到工长半跪在地检测地线的背影;有人定格下小彭踮脚抄录设备型号的侧脸;还有人记录下职工专注清洁设备的认真模样。最后与网管确认设备运行良好、无任何告警后,填写好《入室登记本》离开机房,在机房门口按下最后一次快门键。每个环节都严格执行标准化流程。
当夜幕降临,动车划破夜色,载着万千旅客驶向远方。旅客们或许不会知道,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机房与线缆间,有着这样一群俯身贴地、仰首攀高的通信"匠人"。他们用汗水与智慧,守护着这条通信大动脉的强劲跳动,让信息的传递畅通无阻。而每一格满分的检测数据、每一张及时上传的作业照片,都是他们无声的诉说,讲述着那些藏在机房与线缆间的守护故事。(文/彭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