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泰航润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航润滑)的生产车间里,一台自动化设备正精准调配着基础油与添加剂的比例,显示屏上的数据实时跳动,记录着每一批润滑剂的生产参数。这样的场景,正是公司总经理闫国印在过去十余年间推动多款工业润滑油润滑剂产品创新与工业润滑领域技术创新的剪影。当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作为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工业润滑剂的性能直接关系我国高端装备的性能。然而,这一领域长期面临原材料波动、工艺精度不足、检测技术滞后等挑战。作为中国工业润滑剂生产管理领域的权威专家,闫国印凭借扎实的理论研究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带领泰航润滑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攻克了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更将自身解决行业问题的经验总结为《精益生产在润滑脂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实践》等多篇高应用价值的论文和多项发明专利技术,为全球工业润滑剂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科学范式。
员工正在开展润滑油调和实验
2018 年深秋,国内某轴承龙头企业的紧急求助电话打破了闫国印的常规工作节奏。因润滑脂批次稳定性问题导致的生产线停摆,不仅造成单日 300 万元的直接损失,更暴露了行业普遍存在的管理短板。彼时成立仅一年的泰航润滑凭借快速响应能力,承接了这一紧急任务。闫国印带着技术团队连夜进驻客户工厂,在近乎0℃的车间连续蹲守 72 小时,记录下 47 个关键工位的操作数据。通过分析发现,问题根源并非单一技术缺陷,而是传统管理模式中缺乏全流程质量管控。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高稳定性、高适配性润滑产品的需求,破局之道便在于如何引入信息化手段对润滑剂生产进行全新整合。基于此,他系统梳理了生产全链条中的关键问题,构建起一套覆盖“原材料—生产—检测—服务”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并提出“智能化生产+大数据分析”双轮驱动的解决方案来使生产流程动态化、数字化,以解决生产线的低效率问题。
供应链韧性建设是闫国印的突破重点。传统润滑剂生产中,原材料质量不稳定是导致产品性能差异的核心瓶颈。闫国印在调研中发现,行业普遍依赖粗放式供应商管理模式,缺乏动态评估与风险控制机制。为此,他牵头组建跨部门小组,联合行业协会与第三方质检机构,制定包含供货稳定性、检测合格率、响应速度等维度的供应商评估标准,将原有200余家供应商精简至40家核心合作伙伴,并实施季度动态评级,他主导构建了“供应商能力三维评估模型”,从技术资质(40%)、供货稳定性(30%)、环保合规性(30%)三个维度对供应商进行量化评分,并设立动态淘汰机制。具体实施中,泰航润滑联系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合作,每批次原料到货后进行随机、均匀抽样,通过光谱分析和黏度测试等10项关键指标检测,连续3批次不合格,供应商将被降级或替换。具体实践中,该模式取得了出众的成效。2022年,某基础油供应商因检测数据波动超出阈值,被调整为“观察级”,其供货份额从30%缩减至5%,倒逼其改进工艺。这一模式实施后,泰航润滑的原料缺陷率从8.7%降至2.1%,并被河北、山东等地19家同行企业采纳,推动行业整体原料合格率提升23%。
面对多品种、小批量订单模式下传统人工排产导致的效率瓶颈,闫国印选择系统性推动供应链与生产端的协同升级。在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他主导建立了“供应商-生产-客户”三方协同机制,并通过月度供需会议与客户共同制定动态生产计划。某工程机械企业曾因特殊工况需求临时追加订单,闫国印协调核心供应商调整排产计划,将原本 45 天的交付周期缩短至 12 天,成功帮助客户抢占市场先机。而为实现生产全流程的精细化管控,闫国印进一步构建“智能生产+大数据分析”双轮驱动系统:整合32条生产线的2000余个传感器数据,实时监控设备状态与工艺参数,并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利用算法动态优化生产指令。2023年冬季,某钢铁集团遭遇-40℃环境下润滑脂凝固的技术难题,闫国印团队迅速调取历史生产数据,结合实时工况模拟,在72小时内完成23次工艺参数迭代,最终通过调整冷却曲线与供应链协同响应,不仅解决客户紧急需求,更使企业具备服务极地科考等极端场景的能力。这一案例印证了从数据洞察到管理决策的闭环价值,推动泰航润滑成为特殊工况润滑解决方案的行业标杆。
针对生产管理系统进行一系列优化后,闫国印将他的实践经验整理为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工业技术》《现代化工》等权威期刊中。“闫总的研究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总能把复杂问题拆解成可落地的步骤。”一位合作企业技术负责人评价闫国印道。据可靠数据,针对原材料质量波动问题,闫国印在论文中提出的“供应商分级管理+第三方动态抽检”模式,目前已被数十家企业采纳,且平均降低原料缺陷率达37%,显著提升了应用企业产品批次的稳定性。
工业润滑剂润滑脂生产管理专家——闫国印
从供应链重塑到服务生态重构,闫国印以系统性管理思维推动行业告别粗放式经营。他的实践不仅让泰航润滑跻身润滑剂企业领头羊,更通过可复制的润滑剂生产管理模型,持续赋能中国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智能化与绿色化浪潮下,这种“理论—实践—迭代”的闭环创新模式,将持续推动工业润滑剂领域向高效、精准、环保的方向进化。 (杨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