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哈尔滨工程大学调研团队赴浙江开展网络暴力专题调研 揭示公众认知与治理新方向

2025-04-05 22:30:53   来源:财讯网

1月10日,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络空间治理与数字权益保护研究中心”调研团队抵达浙江省杭州市,与当地互联网企业、法律机构及社会组织展开座谈,就网络暴力现象的现状、成因及防治路径进行深入交流。与此同时,团队通过线上平台发布的《公众对网络暴力的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样本482份,初步分析揭示了当前公众对网络暴力的差异化认知及治理期待。

调研背景:数字时代下的社会痛点

据团队负责人介绍,此次调研选择浙江省作为重点区域,源于其“数字经济第一省”的独特地位。“浙江拥有阿里巴巴、网易等头部互联网企业,网络用户活跃度高,网络暴力事件的社会影响也更具典型性。”负责人表示,团队希望通过实地走访,厘清平台技术逻辑与网络暴力滋生之间的关联,同时结合公众态度,为构建“技术向善”的治理框架提供依据。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关注。2024年某网红因遭恶意P图陷入抑郁、某企业高管因评论区“人肉搜索”被迫辞职等案例,均暴露出网络暴力的破坏力已从虚拟空间蔓延至现实生活。调研团队认为,根治这一问题需突破“个案追责”模式,转向系统性治理。

核心发现:公众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线上调查数据显示,尽管89%的受访者表示“曾接触过网络暴力事件”,但对其定义和边界的理解差异显著。例如:

代际分歧:35%的“Z世代”受访者认为“讽刺性表情包”属于轻度网络暴力,而中老年群体中仅12%认同此观点;

职业影响:教育、法律从业者对“语言侮辱”容忍度更低,超70%认为应追究法律责任,而自媒体从业者中仅43%支持严惩;

地域特征:浙江、广东等数字经济发达地区的受访者更关注“数据隐私泄露”引发的暴力风险,东北、西北地区受访者则对“地域歧视言论”敏感度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82%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可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参与过网络暴力”,例如跟风转发未经核实的争议内容。心理学专家王琳在分析中指出:“网络匿名性削弱了道德约束,部分用户将攻击行为视为‘正义发声’,这种认知偏差亟需纠偏。”

企业访谈:技术赋能防治的实践探索

在杭州某头部科技公司座谈会上,技术负责人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清朗”AI监测系统。通过语义分析、情感识别和用户行为建模,该系统可实时捕捉侮辱性词汇、恶意刷屏等高风险行为,并将预警准确率提升至78%。“过去人工审核需5分钟处理的恶意评论,现在系统10秒内即可标记,人工复审效率提升40%。”该负责人透露,企业正与高校合作研发“语境理解模型”,以更好区分讽刺言论与真实攻击。

然而,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也被多次提及。一家社交平台法务代表坦言:“AI难以识别‘阴阳怪气’等隐性暴力,且过度依赖算法可能导致误伤正常用户。”对此,杭州某文化传播企业提出“内容生态分级”理念,建议对娱乐、时政等不同板块设置差异化的审核标准,从源头减少煽动性内容传播。

浙江省网信办相关人士在闭门会议中透露,地方性《网络生态治理条例》已进入立法调研阶段,拟引入“强制冷静期”制度,对涉嫌施暴的账号实施72小时禁言,以避免情绪化冲突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