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课堂上的“数字魔法师”,用AI生成式工具重构艺术设计教学;她是学生眼中的“赛博学姐”,在元宇宙与现实中架起成长桥梁。陈倍贝,这位1997年出生的青年教师,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她以同龄人的敏锐与活力扎根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用“95后”独有的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教育边界,在数字艺术教育领域写下青春注脚。
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原校长庞茂琨和lorenzo perini教授的合影
“跨次元”课堂:当AIGC技术遇上Z世代教学
“请用comfyUI生成3D盲盒形象,并结合蔬菜元素进行创意设计。”——这是陈倍贝《AIGC图像设计》课的日常场景。面对数字原住民学生,她将AIGC工具链深度融入教学,构建“AI辅助创作—算法优化—虚实融合呈现”的全新教学模式。课堂上,她带领学生用comfyUI快速迭代设计方案,通过ControlNet精准控制画面构图. “陈老师的课堂没有‘标准答案’,她教我们把人Deepskke当创意伙伴,用算法碰撞艺术灵感。”
ComfyUI人物视图界面展示
产学研“破壁者”:非遗课堂里的世界对话
虽入职仅两年,陈倍贝已牵头搭建起“数字+艺术”。她介入国际教学将非遗与艺术结合,她设计的 “AI + 非遗” 课程让剪纸、年画等传统技艺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内容。“陈老师总能把最‘潮’的技术变成教学武器。”她设计的‘AI+非遗’课程体系,让我们看到数字艺术教育的无限可能。
中国非遗文化传播授课过程
“朋辈成长”计划:青春陪伴青春的育人密码
作为一名“95后”高校专业课教师,陈倍贝独创“共成长”育人模式:开设“深夜算法门诊”解答技术难题,用游戏化积分系统管理学习进度。她为家庭困难学生开设“数字技能变现”特训班,帮助17名学生通过3D建模接单实现经济独立;她创建的“Z世代艺术联盟”社群,已成为西南地区高校数字艺术爱好者的重要交流平台。
数字媒体系学生课程作业汇报过程
教育革新者说:用年轻的方式定义“敬业”
面对“年轻教师”的标签,陈倍贝有自己的理解:“真正的爱岗敬业不是重复传统,而是用我们这代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当学生用AI十分钟完成过去十小时的渲染,我要教的不是抵制技术,而是如何让人工智能为创意赋能。”
数字媒体系学生上课过程
如今,她正努力研究“AIGC艺术设计能力评估模型”,试图破解智能时代的艺术教育评价难题。
从学生到教师,从技术使用者到教育创新者,这位“95后”教师正在用键盘与数位板,绘制属于新时代艺术教育的坐标轴——那里没有刻板的边界,只有无限可能的数字星空。(何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