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厕所问题作为环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重要一环。在渝北区茨竹镇肖大叔家里,卫生间的墙壁、地面都铺设了白色瓷砖,用水排污设施齐全,整个卫生间干净无异味,告别了以往污水横流的环境。这正是重庆农村厕改工作不断推进的真实写照。来自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算无遗“厕”团队,历经数月走访川渝三区十三镇,调研实际问题,助力农村厕改,让村民如厕从“将就用”向着“讲究用”转变。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算无遗“厕”团队以实证研究根基,从社会文化、经济伦理与政策实践等多维度切入,通过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多种方法,研究农村厕所改造的现状、探索寻求优化路径,为节能减排事业添砖加瓦,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行之愈笃,而知之益明。团队成员深入重庆市渝北区和奉节县两地,以厕改满意度调查为中心任务,实地走访当地农户,记录500余家农户厕改真实数据,探究当前厕所改造的使用现状,实践过程中发表多篇稿件,获得“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青年网”、“环球网”、“东方新闻网”、“中国新闻资讯网”等主流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走访过程中,当地村民的反馈让团队对厕改的成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村民们感慨,以往家中的旱厕又脏又臭,一到夏天,苍蝇蚊子四处乱飞,生活环境十分糟糕。如今,旱厕改造成了干净卫生的新厕所,不仅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村民们质朴的话语,极大地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
通过系统分析,团队发现厕改满意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并将这些因素归纳为政府、农户、配套设施三大维度,共计8个细分因素。调研涉及的重庆市渝北区、奉节县等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厕改满意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特征。
综合调查结果,团队得出结论:农户需求、政策导向与实施效率,共同决定了厕改项目的成败。为推动厕改工作持续优化,打造令农户满意的厕改方案,助力节能减排事业发展,团队创新性地提出 “政府、企业、农户” 三位一体的监督闭环模式,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程把控。同时,围绕配套设施的设计与维护,提出一系列人性化建议,确保改造后的厕所既符合环保要求,又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 。
农村厕所改造工作的有序推进,在降低污染物排放方面,正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乡村的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非凡。一方面,厕改中污水被集中处理并过滤,有效避免高浓度污水排入优质水体的同时对水资源进行二级利用;另一方面,新型粪污处理方式使得原本采用的堆放降解变为生物厌氧发酵,温室气体排放也随之减少。厕改不仅促进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为实现低碳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行途径,体现了在农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细节改革的重要性和潜力。
团队取得如今丰硕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也同样离不开母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默默支持。展望未来,算无遗“厕”团队将探索更多方式,用青年人的专业素养与满腔热忱在节能减排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他们相信,“小厕所”撬动“大民生”绝非空谈,只要持之以恒,定能够一步步地让农村的天更蓝、水更清,显著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在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的伟大征程中,算无遗“厕”团队必将书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为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