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徐家星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与人文精神

2025-03-19 09:09:39   来源:今报在线

一、花鸟符号的写意性与情感表达

1. 写意性笔法的哲学根基

徐家星的花鸟符号创作以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内核,通过“水点桃花”技法实现物象与心象的统一。其作品中桃枝的疏密错落、鸟雀的姿态舒展,均采用“意到笔不到”的写意手法,如《春韵》中桃花瓣仅以三笔点染成形,叶脉以“钉头鼠尾”线条勾勒,既保留自然形态的生动性,又赋予文人画的诗意留白。

2. 情感符号的象征体系

- 桃花:既是《诗经》“桃之夭夭”的古典意象延续,又暗合毛泽东“桃花源里可耕田”的革命理想。桃花与青松、江天构成“红色江山”的隐喻,花瓣的粉白渐变象征革命精神的纯粹与永恒。

- 禽鸟:喜鹊、鹭鸶等鸟类的动态捕捉体现儒家“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双喜临门》中双鹊俯仰呼应,通过釉色明暗对比强化“阴阳相济”的哲学意境,赋予传统吉祥图案以当代美学表达。

二、“师法自然”理念在代表作品中的实践

1. 《春韵》的季节叙事与生命礼赞

该作品以早春桃花为核心意象,采用“散点透视”构图:

- 近景:盛放桃花以“水点积色法”呈现,花瓣中心厚堆白粉釉料,边缘渐薄透出胎体,模拟阳光下花瓣的透明质感;

- 中景:青松枝干以“皴擦法”绘制,松针采用钴蓝釉勾线,形成冷暖色系对比;

- 远景:淡青釉渲染远山轮廓,与器型弧面共同构建空间纵深感。

这种布局源自徐家星在黄山写生时观察到的“桃花掩映松林”实景,通过陶瓷语言转译春日的蓬勃生机。

2. 《醉荷》的衰败美学与禅意表达

作品突破传统荷花题材的“圆满”范式,聚焦秋日残荷:

- 形态创新:荷叶以“破笔撕毛”技法表现枯卷边缘,莲蓬采用氧化铁釉料点染锈斑,模拟自然衰变过程;

- 色彩实验:首创“褪晕法”,在1300℃窑变中实现从翠绿到赭石的渐变,暗合《二十四诗品》“浓尽必枯,淡者屡深”的美学意境;

- 哲学隐喻:两只鹭鸶立于残荷旁,以釉下青花勾勒身形,与釉上粉彩形成“虚与实”“生与寂”的辩证关系,传递禅宗“枯荣一体”的终极思考。

三、自然意象与人文精神的互文关系

1. 微观自然中的家国叙事

徐家星通过局部特写承载宏大主题,如《深秋余韵》中单枝残桃的刻画:

- 技术突破:以0.3毫米极细笔触描绘桃枝肌理,釉料堆积厚度精确至0.01毫米,实现“纤毫毕现”的写实效果;

- 精神投射:残桃象征革命先驱的奉献精神,背景留白处暗刻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句,形成“物象—诗词—器型”的三重叙事结构。

2. 生态美学的当代转化

其创作理念与生态文明观深度契合:

- 材料革新:采用景德镇高岭土与稀土元素合成新釉料,使桃花图案在不同光照下呈现生态色系变化,如《春韵》在LED冷光中显粉白色,自然光下泛淡金色;

- 功能重构:将花鸟符号应用于茶器、文房等日用瓷,如《醉荷》系列壶承设计,使艺术审美融入生活场景,践行“道器合一”的传统造物观。

四、启示:自然母题的非遗活化路径

徐家星的实践为传统工艺当代转化提供三重范式:

1. 技术维度:将写生观察转化为釉料配比参数(如桃花瓣色值RGB 255/233/241对应釉料中石英、长石、骨灰的37:52:11配比),建立科学化创作体系;

2. 美学维度:以自然意象为媒介,实现“红色基因—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的符号转译(如青松象征革命气节,残荷隐喻生态哲思);

3. 哲学维度:通过陶瓷艺术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视觉表达,其作品成为讲述中国生态智慧的文化载体。

这种“以艺载道”的创作理念,使非遗技艺超越工艺范畴,升华为传递民族精神与人文价值的艺术语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