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由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金丽馥、石宏伟教授和9名研究生组成的师生调研团队,前往扬州市江都区开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江苏农业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向”调研活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这不仅是一次学术实践之旅,更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的一次深刻洞察。
调研团队首站深入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大陈村,在专业指导下开展田野调查。通过结构化问卷系统采集村民对农业生产现状、现实困境及现代化转型诉求的认知数据,内容涵盖种植结构、机械化水平、技术应用瓶颈等核心指标。在团队成员的现场解说与协助下农户完成问卷填写,为研究积累了详实的一手资料随后,团队分赴吴桥镇高扬村与大桥镇花荡村拓展研究样本。
在调研过程中,村民不仅积极配合数据采集,更围绕“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现代化”议题展开深度讨论。高扬村种粮大户王建军结合自身亩稻麦轮作实践提出:“智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需向中型农户倾斜”;花荡村果蔬合作社理事长李秀芳则强调:“农业大数据平台应打通产销环节信息孤岛”。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声音,生动诠释了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场景融合的实践痛点与创新需求。除填写调查问卷外,师生团队还同三村的村委干部进行了深度访谈。三村的村委干部分享了各自村镇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历程与特色发展模式。同时也坦诚地反映了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难点和堵点,并对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表达了期盼,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升级、科技创新及品牌建设。
调研访谈总结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未来,应继续加大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农业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蒋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