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 资讯 >

脚也能反映肾脏健康?双足出现这些小症状的人,多做3件护肾事

2024-06-17 16:03:23   来源:今日热点网

肾脏是五脏六腑中非常重要的器官,主宰代谢、生殖、发育等作用。可以将体内的毒素和垃圾成功的排出体外,维持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器官。尤其对于男性来说,肾脏被誉为是命根子,一旦肾不好,就会沦为嘲笑的资本,导致生殖功能下降、头发稀疏、腰膝酸软等亚健康症状。

肾不好,无疑是“作”出来,日常生活中,熬夜、酗酒、抽烟、久坐、憋尿等,导致肾亏虚的因素可以说比比皆是。其脚被誉为是“第二个心脏”,是提供动力的马达,主张运行和供养,常言到“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人的身体有了毛病,一定会在身体表面显现出来。肾脏不好,完全就可以通过脚部反应出来。

提到肾虚,很多人会想到“腰痛”,其实,真正能快速反映肾脏健康情况的人体部位并不是腰,而是——双脚。

双足异常,小心肾病

脚与肾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发现脚上有以下变化,那就要警惕了:

01脚底水肿

肾负责人体水分代谢、循环的工作,若肾出问题,体内的水分就无法正常排出,就会影响人体的血液循环。这些水分往身体中下部流至脚底,导致脚部积聚的细胞液过多,肌肉失去弹性,自然就出现水肿的症状了。

02脚后跟疼痛

肾的反射区在脚底偏脚跟部,若平时按摩或走路偶尔出现疼痛感,且没有伤口及大运动量走路的情况,则可能是与肾虚、肾气亏损有关。

03脚部受力不均

肾气不足时,可能出现双脚用力不均匀的情况。若平时走路正常,突然出现鞋底脚后跟处磨损情况加剧,就要留意肾脏健康。

04脚趾甲发白、发黄

肾脏健康者,脚趾甲应该是红润、平滑而有光泽的,看上去血气十足。 但肾脏受损者由于身体的血液循环受阻、新陈代谢功能减弱,导致体内水分滞留,就有可能会出现脚趾甲的颜色发白、发黄的情况。

05脚部冰冷

一般来说,脚部冰冷的情况大多发生在天气寒冷时,如果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还经常觉得脚部发冷的话,很有可能是肾阳虚造成的。

护肾,别只知道“吃”

很多人一想到"补肾"就会想到饮食,其实,肾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饥饿”。养肾护肾也不一定非要靠“吃”才能完成。适当活动一下全身筋骨,增加身体的能量,也能为肾脏“排忧解难”。

01搓脚心

经常按摩足底的涌泉穴可益精补肾、促进睡眠,对肾虚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等症有一定的疗效。

这个穴位在足掌的前1/3、屈趾凹陷处,大家可以尝试按一按。

做法:两手搓热后,左手搓右脚心,右手搓左脚心,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搓300下。

02揉脐腹

脐为一身元气之本,与脏腑经脉、四肢百骸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此外,位于脐下3寸处的关元穴也可以按揉,对养肾补阳有一定的效果。

做法:躺卧在床上,用手掌按揉肚脐5分钟,坚持2个月。

03按腰部

腰为肾之府,刺激腰部的命门穴、肾俞穴有助于增加肾气。

命门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与肚脐同一水平处;肾俞穴位于命门穴两侧旁开1.5寸处。

做法:将两手掌对搓至手心发热后,分别放置于命门穴、肾俞穴处,上下按摩腰部,早晚各1次,每次约200下。

成都华西甲状腺病研究院特聘专家

四川“中医圣手”名家评选人物

中医师优秀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简介

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三十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中,有感于传统中医式微,潜心专注研究中医理论及实践。期间系统研究中医古典文献、历代医家临床经验及现代医学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中医治疗疑难疾病方面硕果累累,获得中医行业的一致肯定。而后师从国内多位名老中医,传承并发扬中医国粹,博采众家之长,在疗效上独树一帜,深得广大患者好评与信任。

主治擅长

男科:阳痿、早泄、肾虚、肾炎、肾萎缩、肾囊肿、慢性衰竭、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 遗精、龟头炎、尿道炎、无精症、少精症、弱精症等各类不育。

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无名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精子活动率低、睾丸炎、膀胱炎、男性不育等;

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咽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间质纤维化、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心脑血管疾病:心绞痛、冠心病、心肌梗死、原发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神经系统疾病:脑梗死、脑出血、脑供血不足、脑炎、脑寄生虫感染、蛛网膜膜下腔出血、颅脑肿瘤、结核性脑脊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神经脊髓炎、脊髓压迫、骨质压迫、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

肾病科: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血尿、尿毒症、肾虚、肾积水、肾囊肿、多囊肾、肾小球硬化、紫癜性肾病;

肿瘤科:肺肿瘤、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尿道癌、胰腺癌、食道癌、肠癌、胆囊癌等。

甲状腺疾病:甲减、甲亢、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瘤、桥本氏甲状腺。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病、腹胀打嗝反酸、慢性肠炎、结肠炎、便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