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头条

艺术家李海湖为BFA可持续的亚洲与世界提出四点发展建议

2025-10-29 09:37:45   来源:看点时报

编者按:10月17日,博鳌亚洲论坛(Boao Forum For Asia,BFA)在北京召开《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6年度报告》专家会暨写作启动会。作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长期受到社会关注。

以下为艺术家李海湖在其个人公众号发表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6年度报告》的个人看法及四点发展建议;

原标题为《当绿色转型拥抱人文艺术,可能成为亚洲可持续发展的新维度》

10月17日,博鳌亚洲论坛在北京召开《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6年度报告》专家会暨写作启动会。秘书长张军强调,这份报告应总结具有亚洲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亚洲智慧与亚洲方案。

当我们谈论可持续发展时,数据、政策和技术方案通常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一种新的认知正在形成——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技术和政策问题,更是人文和价值观问题。

在传统的可持续发展讨论中,艺术家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不止于美术馆和画廊,更深入到社区和日常生活。

亚洲困境:可持续发展中“人文赤字”现象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前执行秘书沙姆沙德·阿赫塔尔指出,亚洲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GDP,拥有全球60%的人口,对决定未来发展走向至关重要。

然而,亚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长期存在“人文赤字”。东盟国家在CSR(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可见一斑,其关注焦点多停留在产品而非过程,过度强调技术指标,忽视了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

作为博鳌亚洲论坛2026年旗舰报告——《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6年度报告》的启动,恰逢亚洲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在东南亚地区,人权、童工、性别平等、贪腐、透明度等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欧美地区。这些问题不仅是政策问题,更是深植于文化语境中的价值观问题。

技术与人文的失衡是当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当亚洲各国专注于碳市场、绿色技术和能源转型时,很少有人关注这些转型背后所需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转变。

触及情感:人文艺术如何弥补技术路线的不足

我们应该意识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技术和政策问题,更是人文和价值观问题。艺术家能触及技术专家无法触及的情感层面。

人文艺术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情感触动能力。当人们站在一件展现森林消失的艺术品前,那种直击心灵的震撼,往往比阅读一份报告更能激发行动。

朱仁民——人类生态修复学创始人,用30年时间实践了艺术对生态的修复力量。他从一座无名荒岛起步,个人投资三千余万元,将无人荒岛打造成为生态和文脉结合的实体范本。

在宁夏银川,朱仁民更是创造了将沙漠变为湿地的奇迹。他敏锐地感受到干涸黄土下面有水的涌动,通过开挖,使地下水渗出,形成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江南景色。如今,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文化资源:亚洲传统文化中的可持续智慧

亚洲国家拥有丰厚的民间文化遗产资源,这些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亚洲智慧。从亚洲自身的文化现实和视角出发,考察当前生态和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具有现实意义。

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富集于农村地区,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发展农村手艺产业,不仅具有生态环保、劳动力密集以及循环经济的特点,还能实现文化富民。

日本茶道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千玄室大宗匠在亚洲文化论坛上谈到:“茶文化的渊源在中国,我们家近500年的茶道根基也在中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到中国来,了解茶文化的根源。”

茶文化传播中体现的“一衣带水”关系,正是亚洲文化交流、和谐共生的典范。

在遗产保护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球共识。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表示:“故宫正邀请更多遗产地博物馆加入绿色发展金融行业,建立长效交流机制,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实践路径:人文艺术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亚洲模式

亚洲国家在人文艺术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已形成了两种基本范式:一是原生态、聚落化传承和发展的“手艺农村”范式,二是凝炼传统文化元素精神的“设计产业”范式。

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善用“棒子与胡萝卜”的策略,从政府法规和奖励鼓励双重方式着手宣导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编者注)。但这种模式需要补充文化敏感性的考量。

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CSR的迅速发展表明,亚洲地区因为供应链的带动,其CSR的迅速发展,永续报告书的质与量,拔地突起,成为国际瞩目焦点。

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是亚洲人文艺术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潘鲁生教授指出:“传统手艺等民间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经济边际效用、生态循环意义、生活审美意蕴和人文社会价值等特点,契合和满足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民众对创新转化的心理需求。”

发展建议:将人文艺术纳入可持续发展核心框架

基于博鳌亚洲论坛报告的分析和亚洲各地的实践经验,我们有必要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一是将人文素养纳入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应局限于环境科学知识,更应包含生态美学、环境伦理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人文熏陶,培养公民对自然的情感联结。

二是设立“艺术赋能可持续发展”专项基金。支持艺术家与科学家、工程师合作,将抽象的发展目标转化为可感知、可触动的艺术形式,增强公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改变动力。

三是开发“文化可持续性评估”工具。在评估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之外,增加对其文化影响和人文价值的评估,确保发展项目能够尊重地方文化、增强社区认同感。

四是鼓励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解决方案。亚洲各国应系统梳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可持续智慧,并将其与现代技术结合,形成低技术与高技术互补的解决方案。

博鳌亚洲论坛2026年旗舰报告若能将人文艺术置于亚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将标志着从“技术单轮驱动”到“科技与人文双轮驱动”的重大转变。

编后记:

当亚洲思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时,最宝贵的智慧不仅在于我们能多有效地利用资源,而在于我们能否重新发现那些古老文化中早已存在的、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邃智慧。

艺术家们指出方向:“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知道’转变为‘感受’,而艺术正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关键媒介。”

亚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和技术的革新,更需要一场深刻的文化觉醒和价值观重塑。只有当可持续发展成为亚洲人民内心的共鸣而不仅是外在的要求,绿色转型才能真正扎根,枝繁叶茂。

新闻链接:李海湖简介

李海湖,又名海湖李,字谱文,号白鹤羽人。

湖南长沙人,独立艺术家,文化学者。道兴读书会主持人,李海湖工作室主创。

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会员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文创时尚产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智业战略专业委员会委员

第二届全国藏汉双语诗歌大赛全国十强汉语诗人

著有《创道记》《天圆地方》《会听音乐更健康》《天书回篆》及其相关文化、艺术创作。

图片来源:李海湖工作室

原文作者:李海湖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