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墨笔·信仰》巡展刚在西藏拉开帷幕,展厅里的墨香还未散尽,杨振宁先生溘然长逝的消息就传来了。那一刻,周遭的喧闹瞬间远去,只剩下心口的剧痛与难以置信——那个我认识多年、总能在言谈间迸发智慧光芒的长者、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心中重要的长辈,就这样离开了。
记得与杨先生相识于国学大师范曾家。本以为你会是高山仰止的存在,可你却是那样的平易亲和。你的笑容温和,带着阅尽千帆的从容与智慧。通过相谈,对杨振宁先生为人肃然起敬,为杨振宁先生的贡献仰慕。当日,与杨先生谈天地,论古今,彻夜长叙,结下深厚友谊。
后不久,二次见面于恩师范曾先生七秩华诞。杨先生神采奕奕,翁帆女士相伴于旁,宛如比翼双飞的天堂鸟,羡煞旁人。他们亦师亦友、亦师亦夫妇,生活相互扶持,感情相互慰藉。他们相濡以沫,肝胆相照,称颂为世间佳话。
还记得当初为先生画像的日子,我特意选了松鹤入图,想借青松的挺拔、仙鹤的灵秀,祝愿这位物理学泰斗福寿绵长。创作过程中,恩师范曾嘱我重写先生脖子特征,定能画出先生神韵。画像完成后让恩师范曾和吴为山把握,得到他们肯定。后请吴为山君提笔写下“物理先驱强国力”,这七个字道尽了先生的一生。
和先生相处,最动人的从来不是他头顶的诺奖光环,而是他藏在细节里的品格。他总说自己信奉“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做学问要踏实,做人更要真诚。聊起西南联大的岁月,他会笑着说那是“在长夜中寻曙光”;谈起老友邓稼先“共同途”的约定,他眼眶泛红,坦言这五十年从未辜负挚友的瞩望。晚年他定居清华“归根居”,把家安在故土,给本科生上课、指导博士生、捐出两千余件资料,说要“做学子的指路松”,这份赤诚让我这个以笔墨抒怀的人都深感动容。
先生曾说,他最看重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如今想来,他不仅用科学成就做到了这点,更用一生的坚守为我们立起了榜样。此刻我望着展厅里的画作,松鹤依旧昂首,可画中人却已远行。
先生,您一路走好。您的学问、您的赤心,会像永不熄灭的火种,永远照亮后来者的路。
李福顺
谨致
2025年10月20日于西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