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头条

笔飞凤舞,墨醉书狂——书法家刘宗迪的笔耕之路

2025-10-20 17:20:20   来源:太阳信息网

湖南安化县,一方镶嵌在资水河畔的明珠。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书坛活跃,各领风骚。“书疯子”刘宗迪和他的“岩庐”工作室,是享誉书界的一张名片。他的故事满载荣耀,充满传奇。

一,“岩庐”问道:山石间的笔墨初心

“岩庐”是斋号,也是刘宗迪工作室的雅称。他说:“顾名思义,‘岩’乃山中巨石,‘庐’即简陋小居;‘岩’彰个性,‘庐’表谦卑。‘岩庐’意为‘山间的寒舍’。”

ae15af4b6936a9b618ca7e79c9d9b64b.jpg

刘宗迪的“岩庐”,始于老家九龙池白岩山。这里山高路远,峰岩耸立,是安化县最高的山峰。传说中,“平西王”吴三桂兵败,曾退隐于此。历史的厚重与山石的坚韧,仿佛早已融入他的血脉,为日后的艺术人生埋下了伏笔。

刘宗迪的童年与山为伴,以石为邻。父亲是“锯匠”,铁锯和篾笔伴他一生。儿时的小宗迪是个“跟屁虫”,父亲干活时总是如影随形。但真正吸引他眼球的,不是来回摆动的铁锯,也非金属与木头撕裂的声音,而是父亲手中那支蘸满墨汁的篾笔。在他眼里,它宛若神来之笔,灵动而富有生命。或点或线,有迹可循。这是代代相传的匠人密码,是人类与木头的无声对话。

刘助传是他的知遇恩人。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去的前辈,每次回来总要带些笔墨本子,鼓励他好好写字,好好读书。父亲的篾笔点燃初心,前辈的关怀萌生希望。刘宗迪立志要走出大山,书写人生新的篇章。家里穷,买不起笔和纸,他树枝当笔,大地为笺。在牛背上比画,在岩石上涂鸦,用树枝、炭屑描画着童年与未来。

57970919e1a5c31833934dbfcbdb9e58.jpg

二,军营淬火,墙报上腾起的凤凰

军营是淬火炉,刘宗迪的艺术人生从这里起航。部队把他带出大山,带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也把一个放牛娃,淬炼成了一名刚强的战士。

墙报是阵地,毛笔是钢枪。因写得一手好字,他顺理成章成为团俱乐部放映员,负责放电影、写幻灯、出墙报。这看似平凡的工作,却是最好的练兵场。从连队到营部,再到团部,他的毛笔字在一次次赞扬中声名鹊起,他的板书墙报也一次次斩获奖项。那一个个跳跃的方块字,仿佛浴血的士兵,英姿飒爽;那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墙报,似一面面战旗,鼓舞士气,催人奋进。

军旅生涯,赋予他运笔如刀的腕力,练就了落笔如锤的定力。这一切,为他日后墨海狂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说,他是军营腾起的凤凰,以笔为翼,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359ebfda4d03ac3dcaa571a4139f8bea.jpg

三、临古痴狂:与先贤较劲的“疯子”

刘宗迪是“书疯子”,这不只是妻子戏封的绰号,安化乃至益阳书坛,也尽人皆知。

他“疯”,源于拜师求艺。工作室悬挂着一封手写书信,那是梁大宏老师三十多年前的手迹。当时,他求书若渴,致信先生。梁老师为他的真诚所感动,亲笔回信,并附上一幅硬笔楷书作品。虽然时过境迁,信笺有些发黄,他却视如珍宝。他专赴省城,拜胡紫桂为师;北上京师,成为邱振中教授的入室弟子。他常向周少剑、夏碧波等书界方家问道求经,切磋书艺。

他“疯”,源于临古较真。工作室墙上,“临古”两个榜书大字刚劲雄浑,仿佛怒目金刚,镇守着他的艺术良知。在这里,他常与王羲之的秀逸神交,为碑学的骨力感叹。他沉醉于《兰亭序》,为二十一个“之”字痴痴揣摩,品味其藏露、俯仰、欹正之间的微妙变化。手指间的细微转动,是与千年书圣跨越时空的对话。

他“疯”,源于死磕法度。他的案头常置《集王圣教序》,以求二王的清隽与飘逸;对临《张迁碑》,以汲汉碑的浑穆与方整;心摩《自叙帖》,以感怀素的狂妄与诡奇。在他看来,临古,并非简单的点画描摹,而是对话先贤,追求笔画的气韵与法度。

他“疯”,源于酒醉书狂。有人说,刘宗迪与酒的不解之缘,成就了他的书艺人生。他的酒醉书狂,也常让人想起“颠张醉素”的故事。微醺之际,天性勃发,笔下少了几分拘束,多了几分率真与逸趣。酒过三巡,不再是简单的清秀与豪迈,而是技法与性情最本真的释放。

艺术较真,源于对传统的执着与坚守。博涉诸体,融会贯通。书如其人,为人有厚度、书风有广度,作品是最好的诠释。于行楷中见魏碑之拙趣,于行草中显米芾之快感。化合而己出,故常写常新。长期磨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书风。

有人问,哪幅作品最能代表刘宗迪的创作书风?那一定是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巨幅草书,大气磅礴,悬挂在工作室最醒目的位置。凝视大作,心在飞驰。宛若亲历书家挥毫运腕,力送笔端。线条时而似奔雷坠石,迅疾飞扬;时而似万岁枯藤,涩行苍劲。墨色随心境而变,由润及枯,浓淡相宜,五色俱现。整幅作品仿佛不是书写,而是从胸中倾泻而出。法度严谨的草书,激情澎湃的心浪,在这里熔于一炉,完美契合。

四,嗜书成魔,宣纸上燃烧的生命

深秋的安化县城夤夜微凉,灯火阑珊。资水河汩汩流淌,是入夜山乡最贴心的守望。夜深人静时,“岩庐”工作室依然灯火通明。宣纸与墨色融合的清香,从窗台飘向远处。室内,是“书狂”忙碌的身影。为了交出满意的参展作品,他不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

作品是纸墨的修炼,是心血的研磨。有人形象地说,看刘宗迪写字,本身就是艺术的陶冶。笔在飞!墨在舞!心在狂!宣纸上,墨色如沉默的山岳,线条似奔腾的江河,留白是无限的天空。一切技法似乎忘却,一切法度又了然于心。唯有生命的激情,在笔走龙蛇中尽情宣泄。

锻铁成锋,久磨而利。从县书协到省书协,到中书协,他跨越一个个台阶,每一步都坚实有力。从江湖体到学院范,他激浊扬清,华丽转身,一步步迈向书法艺术的殿堂。他的作品频繁入围国展,其中第十二届全国书展一箭双雕。行书与草书作品双双入展,成就了一段书坛佳话。

毛笔于指间跳动,生命在纸上燃烧。为了出精品,他伏案痴狂。写了丢、丢了写,创作室废稿堆积如山。妻子是他的生活伴侣,也是创作时的铺纸“书童”。常常通宵达旦,陪他在工作室熬夜,困倦时递上牛奶,渴了沏壶热茶。妻子的爱心陪伴,赋予笔墨宣纸以灵性和温度。工作室冬暖夏凉,四季温馨。

五,仁心化墨,让艺术之花开遍大地

今天的兴果村,宛如一抹亮色,是一道亮丽的山乡风景。这里产业呈新,百果园与乡村游并举;这里山乡美丽,传统文化与乡土文明共存。

这里是他的人生驿站,也是其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他担任第一党支部书记,与老百姓亲如家人。他用脚步丈量村村寨寨,每个山头、每栋民居、每片林果,都在脑海里刻下了清晰的坐标。雪峰铺纸、资水泼墨,艺术家的满腔热情,化作笔下的万千气象。五彩斑斓的艺术人生,在山水间得到升华。

仁心化墨,用毛笔扮美山乡。这里风含情、水含笑,他用书珍墨宝装点美丽屋场,点亮担水码头。毛笔是他的随身伴侣,为民宿创作字画,为农家书写春联,他乐此不疲。

“全省楹联文化村”的金字招牌,并非徒有虚名。他以艺术家的情怀,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文化篇章。有人说,一个行政村面向全国征联,这在全县绝无仅有,在全市乃至全省,也堪称绝唱。一副副木刻楹联悬挂门前,装点山乡,成为兴果村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艺术植根于民,根深叶茂。他去学校上辅导课,让书法走进课堂;参加春联义写,为传统文化赋能。从福寿山牌楼到诗墙联廊,从滨江河岸到街坊村寨,他的墨迹如同播撒的种子,在资水河畔生根发芽,灿然绽放。

笔飞凤舞,墨醉书狂。刘宗迪的“狂”,绝非轻狂之“狂”,是书法艺术入堂奥后的通达与自信,是生命能量在笔墨间的极致燃烧。这燃烧的光芒照亮艺术星空,也温暖这块他深耕于斯的人民土壤。

文/刘吉长 陈朝阳

(2025年10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