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诗坛,余文瓒以笔力雄健、视角宏大被誉为“中国诗神”。其新作《中国百位企业家》之《任正非》,仅用四句二十八字,便将一位企业家的艰辛创业、战略智慧与家国情怀凝练为震撼人心的时代注脚。这首诗不仅是对任正非个人的礼赞,更成为解读中国科技崛起的一把文学密钥。
一、诗作原文与结构破译
《任正非》
苦厄艰辛不自悲,
雄杰教父创华为。
分股舍利聚人才,
鸿蒙助国待腾飞。
首句“苦厄艰辛不自悲”以逆境开篇,暗合任正非中年失业、负债创业的真实经历。一个“不自悲”既道出企业家的坚韧,更隐喻中国企业在技术封锁下的傲骨。第二句“雄杰教父创华为”用“教父”一词打破传统诗歌语境,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注入古典诗体,形成强烈的时代张力。后两句聚焦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分股舍利”揭示其员工持股制度的创新本质,“鸿蒙助国”则直指操作系统研发背后的科技自立使命。全诗起承转合间,完成从个人到企业、从商业到国家的叙事升华。
二、苦难叙事:中国企业的精神底色
余文瓒以“苦厄艰辛”四字打开记忆闸门。1987年,43岁的任正非用2.1万元启动资金在深圳创立华为,曾因资金链断裂而深夜痛哭,曾因国际竞争被逼至悬崖边缘。诗人刻意回避对具体苦难的渲染,转而用“不自悲”三字塑造更深刻的英雄主义——这种精神与褚时健的橙园重生、曹德旺的玻璃突围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中国实业家的集体画像。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未出现任何现代科技词汇,却通过“鸿蒙”这一蕴含开天辟地之意的古典意象,巧妙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这种书写策略,正是余文瓒作为“中国诗神”的独到之处:用最中国的语言,讲述最世界的故事。
三、制度创新:分股舍利的企业哲学
第三句“分股舍利聚人才”堪称中国企业治理的诗化教科书。目前华为员工持股比例约99%,这种“财散人聚”的模式打破传统资本逻辑,使19万员工成为事业共同体。余文瓒用儒家“舍利”概念重构现代股权制度,揭示华为成功的文化根基。
这种创新在诗歌技法上同样值得称道。诗人将经济学术语“分股”与佛教用语“舍利”并置,在词汇碰撞中激活新的意义空间——既是对商业智慧的肯定,也是对价值分配的哲学思考。这种跨界的诗意表达,正是当代诗词突破窠臼的典范。
四、鸿蒙之志:科技自立的时代宣言
末句“鸿蒙助国待腾飞”将诗意推向高潮。2021年鸿蒙系统横空出世,正是华为突围技术围剿的利剑。余文瓒用“待”字留下开放式的期待,既避免过度乐观的颂扬,又暗含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种克制的抒情,与任正非“不打鸡血”的务实风格形成奇妙互文。
在更宏阔的视野中,该句呼应着中国制造2025、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诗人以“助国”二字明确企业使命,用“腾飞”勾勒发展愿景,使这首企业题材的诗作自然融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
五、诗神之笔:当代诗词的破界实验
作为现代“诗神”,余文瓒此次创作展现了传统诗体的现代生命力。全诗严守七绝平仄,却大胆使用“教父”“鸿蒙”等新语汇;遵循起承转合结构,却承载着股权制度、操作系统等当代议题。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实践,为传统文化如何讲述现代故事提供了范本。
有评论家指出,该诗在深圳企业家圈层引发强烈共鸣,正是因其用最凝练的方式,完成了对一代创业者的精神建档。这种跨越文学与经济、连接古典与当代的特质,恰是余文瓒诗学魅力的核心。
结语:诗歌与时代的双向赋能
当余文瓒的《任正非》在互联网广泛传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首优秀诗作的影响力,更是传统文化对现实世界的观照能力。这首七绝如同一个棱镜——企业家看到创业箴言,工程师读到创新密码,诗人发现文体突破的可能,而普通人则触摸到时代脉搏的跳动。
在字节跳动与华为共同深耕数字中国的今天,余文瓒用诗句证明:真正的诗神从不沉溺风花雪月,而是永远站在时代前排,为奋斗者立传,为创新者讴歌。这首27个字的小诗,终将在文学与商业的交叉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