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林峰
民族复兴的美术力量
林峰,1938年出生于印尼,幼年回国,福建省福清市人。1961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院,志愿赴新疆工作。1981年选送到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级研究班深造,1985年选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深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理事、中国装潢设计委员会委员、北京东城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新疆装潢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新疆装潢公司总设计师、乌鲁木齐书画院副院长。
在新疆三十多年间,深入天山南北,创作了大量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屡获全国及新疆美术创作奖,作品多次参加过亚洲、欧美等地区的联展,在多国发行过邮票纪念珍藏册。其事迹与作品曾被中央电视台、海峡卫视、新疆电视台、人民画报、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新华网、雅昌艺术网等数十家新闻媒体专题报道,专访《不懈的努力——归国华侨林峰》载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编的《新疆精英传》一书。
自九十年代回归故里福建后,依然保持着绘画热情,创作了诸多表现新疆与福建风土人情的美术作品。201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闽疆情丝——林峰中国水墨人物画展”,2021年在福清美术馆举办“天山水•闽江情——融籍画家林峰画展”。
【经历与作品】
1974年 国画《代表归来》获新疆美展二等奖,入选第五届全国美展
1976年 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布展设计获全国一等奖
1981年 版画《珠房叠翠》获新疆美展一等奖,入选全国版画展,被东京博物馆收藏
1982年 与吴山明合作创作国画《红星照我去战斗》获新疆美展二等奖
1984年 国画《珍珠累累》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 获优秀奖
1986年 在乌鲁木齐举办“雷中峋、林峰、申西岚三人画展”
1986年 专访《不懈的努力——归国华侨林峰》载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编的《新疆精英传》一书
1991年 国画《热土》获西北五省美展一等奖
1993年 国画《飘香》获新疆美展二等奖
1995年 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西域闽籍画家林峰返乡画展”
2006年 在乌鲁木齐举办“新疆人物画家林峰画展”
2008年 参加第十届亚洲艺术节, 国画作品获二等奖
2008年 国画《帕米尔春天》等6 幅作品被厦门世博园收藏
2011年 在福州举办“两岸画家黄胤杰、林峰作品联展”
2015年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闽疆情丝——林峰中国水墨人物画展”
2017年 在中、美、法、荷、英等国发行《“一带一路”中国艺术名家——林峰世界邮票纪念珍藏册》
2021年 在福清美术馆举办“天山水•闽江情——融籍画家林峰画展”
2021年 在福州举办“丝路闽江绘丹青——融籍边塞画家林峰中国画作品展”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林峰
民族复兴的美术力量
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中,美术是唤醒文化记忆、凝聚精神力量的鲜活载体。国家一级美术师林峰,以一生的艺术实践践行“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用笔墨串联起天山的壮阔与闽江的温婉,成为边疆美术创作的旗帜。
林峰的艺术根系深扎于人民与大地。幼年归国的他,青年时怀揣热忱支边新疆,三十年天山南北的足迹,是他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 —— 他深入少数民族生活,用画笔捕捉维吾尔族少女的灵动、帕米尔春天的生机,《代表归来》《帕米尔春天》等作品,既绘出边疆的壮美风情,更藏着各民族和谐共生的温情。那些曾获全国美展奖项、被东京博物馆收藏,乃至随 “一带一路” 邮票走向世界的画作,早已超越纸面,成为传递中国边疆风貌的文化名片。
他的艺术从不囿于一格:师从黄胄,受教于张仃、吴冠中,兼修油画、版画与国画,最终凝练出 “中西合璧、形意相融” 的独特风格。南方水墨的细腻与北方边塞的粗犷在他笔下共生,墨色的干湿变幻间,既有文人画的意趣,又有石窟艺术的厚重,正如叶浅予所赞 “有诗的意境与音乐的韵味”。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现代审美激活传统笔墨,让中国画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从新疆到福建,从中国美术馆的 “闽疆情丝” 展到福清故里的 “天山水・闽江情” 展,林峰始终以丹青为桥,连接边疆与内地、传统与现代。他的作品里,有民族文化的根脉,有时代发展的温度,更有美术工作者对民族复兴的担当 —— 用艺术之力凝聚文化认同,用笔墨之魂滋养民族精神,这便是他留给时代最珍贵的 “美术力量”。
林峰 《邀月图》
悟艺术三昧 点塞外丹青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吴山明
林峰以画西域风情和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物著称于世, 是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人物绘画的杰出代表。在支边新疆的数十年里,早期拜黄胄为师。20世纪70年代末,浙江美院在新疆举办绘画研究班,由我担任主课国画教师,得以结识担任国画班班长的新疆优秀画家林峰。在后来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与他朝夕相处,同吃同住,结下了友谊,在天山南北采风写生体验生活,后来合作创作了国画《红星照我去战斗》,获得新疆美展二等奖。其后他又得到了浙江美院叶尚青、顾生岳等名家的悉心指导。
林峰 《和声》
林峰 《逆光二》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院在新疆举办装潢绘画班,林峰担任班主任一职,因此机缘陪同张仃、吴冠中等大师深入天山南北采风写生,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得到了他们的言传身教,这无疑对他越来越娴熟的创作技巧启示很大。
由于林峰前期从事工艺美术工作,画过油画、版画,设计过包装、海报,后来又得益于浙江美院与中央工艺美院国画名师的悉心指导,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呕心沥血,终于练就飘洒自如的功力。重要的是,他透悟艺术三昧,提出“不拘泥于传统与现代,中西合璧,将具象、意象、抽象、装饰融为一体”的创作理念,创自我之新,育永不泯逝的艺术生命。
林峰 《生机》
林峰 《盛暑》
林峰国画题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新疆地方特色。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江南,还是大漠孤烟的边塞;无论是娇美的城市少女,还是野趣朴实的阿克苏姑娘,他运用渲染的笔法,糅合了现代派的色彩,以及点、线、面等形式因素,抛弃三度空间,追求舒畅而富有韧性的线路和形式,把人物与自然的种种和谐,带到“天凡合一”的空灵境界。著名画家叶浅予曾评论他的画:“构图新颖,人物结构严谨,有诗的意境和音乐性的韵味。”
读林峰的画是一种绝妙的享受:情景交融,微中藏深。浓郁的西域风韵,含蓄深沉细腻的画格,尤其是他笔下的维吾尔族少女,可谓传神。他用墨极具功底,浓淡,干湿,以浓破淡,以干破湿,以淡破浓,以湿破干,干湿变幻,意境深远。
林峰 《盛夏》
林峰 《石榴·古丽》
林峰的画风简略、随意、朦胧、单纯,兼具南方的细腻与北方的粗狂。画面对比强烈,力取大效果,省去中间调,时而虚多于实,扑朔迷离。墨块中几块土红、朱砂,不论人物或山水,都具有鲜明的塞外风貌,蕴含一种吐鲁番火州般的热情。
林峰是位勤奋而有造诣的画家。他的画作既尊重中国画的传统,又面向现代。他不拘模式,突破师承,常思考用今天去否定昨天,执着探索,不断求变。他既重文人画笔墨意趣,又认真研究石窟艺术的色调与造型,才形成今日的个人面目。正如张仃先生为他所题“天道酬勤”,数十年来,他在砚边默默耕耘,点接丹青,一直以其作品之水准来证明自己,毫无刻意包装自我标榜之举,这也许正是他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因素吧。
林峰 《陶市》
林峰 《五月天》
五色交辉 八音合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
林峰先生的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并出版他的作品集,让美术界同仁和广大公众有机会欣赏他精湛的艺术手笔,也了解和认识这位长期生活在边疆的画家在艺术探索上所付出的心力。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举办个人展览和出版画册是一次成果汇集的重要机会,从大量的作品中遴选精彩,凸显特色,也是一次重要的学术梳理。从林峰先生的艺术历程中可以看到,他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上有自己明确的追求,并且建立了鲜明的个性风格,他几十年在新疆地区的生活与勤奋的创作,彰显出一位画家坚持艺术理想,不断探索艺术创新的可贵品格。
林峰 《阿克苏姑娘朵朵花》
60多年前,林峰先生从东南沿海的福建走向西北的新疆,这对于他来说,不仅是大幅度的地理性跨越,更是艺术和文化环境的转换。他在福建求学和探艺期间,就已打下了水墨造型的坚实基础,特别在笔墨语言上有着自己的品性。南方的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氛围熏染了他的艺术情怀,他也在南方山水和生活的蒙养中形成了对笔墨的敏感,在水墨语言上追求清新、抒情的意境,形成了笔线灵动、墨彩淋漓的审美趣味。从南方的湿润到西北的干燥,从素朴的汉民族生活情调到多姿多彩的多民族生活风情,从视野中的青山绿水到宽广辽阔的天山景象,对他既是一种视觉思维的挑战,更是对他艺术精神的磨练。但是,几十年来,他坚持深入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感受博大精深的历史人文遗产和民族文化遗存,特别是受到少数民族热爱生活、向往自然的性格的感染,使得他不断地迸发创作的激情。他笔下众多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和民族的生活风情以及新疆的自然景色,展开了绚丽多彩的生活场景,塑造了优美的人物形象和宽广的自然风景。
林峰 《火洲金秋夜》
在表现新疆少数民族生活的创作中,林峰先生首先具有宽阔的视野,许多作品体现了丰富的容量,展开了民族生活的不同侧面。在《火洲金秋夜》《龟兹五月天》《春华秋实》《万里飘香图》《阿克苏姑娘》《古陶新韵》等一系列作品中,他用丰富的人物组合描绘出火热的生活场景,在群像的塑造上体现出他对生活的整体感悟,以情入境,以景写情,作品洋溢出新时代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多彩姿貌,刻画了人民群众向美向善的精神风貌,歌咏了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社会气象,传达出明快、积极和清新的艺术氛围。这些作品透溢出林峰先生对于生活的热爱,正是他真诚地投身于民族地区的生活现实,才能够通过自己的笔墨去歌颂生活的美好,为民族人物造像,抒放时代文化的情怀,这种坚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的创作态度,体现了他真挚的思想情感。
林峰 《古陶新韵》
新疆少数民族的歌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传达了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林峰先生笔下有大量表现民族歌舞的情境,这是他细心观察生活的所得。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他把表现歌舞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不仅在造型上收集了大量的歌舞素材,也着重研究人物形象的动态和神情,把形象的塑造和画面整体意境有机统一起来,人物和情境在他的画面中形成了内在的交融,人物的个体形象和群体的动态形成灵动的节奏,画面充满了歌舞和音乐的韵律。甚至可以说,在人物造型的积累中,他已经形成了一种将日常生活歌舞化的创作特色,落笔造型都重在刻画人物的动态,画面线条飞舞,墨点挥洒,色彩斑斓,洋溢起欢快的氛境。他不仅擅长刻画人物,也善于对花木、骆驼和山水的描绘,在画面中将人物、风景与花木结合在一起,强化了对情境的塑造。这种多面擅长的艺术修为,在老一辈画家中显得尤为可贵。经过多年的艺术磨练,林峰先生愈发打通了不同的描绘对象之间的界限,达到了一种信手落笔、重在意境的艺术高度。在描绘少数民族的生活之外,他也同样表现古装人物,描绘江南小景,可谓达到了一种得心应手的境界。
林峰 《万里飘香》
林峰先生对中国古代文人画有着深入的研究,又通过大量的生活速写形成了娴熟的造型能力,他的水墨人物画充分体现了线条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在极为概括的人物造型中施展线条的语言魅力。他以长锋入画,善于用长线勾勒人物形态,在线条灵动的转折中形成急与缓的张力和干与润的对比,将线条交织成丰富的结构,于弛缓虚实之中形成画面的变化。观其作品,在线条的飞舞流转中透溢出畅快的感性,又以墨色的变化渲染出热烈的气氛,加上他善于运用的明亮色彩,共同构成了画面欢快而典雅的诗情画意。在一些作品中,他还大胆地将抽象的形式语言融入到水墨造型之中,注重画面的平面构成,在疏与密、浓与淡、墨与彩的间奏中形成有机的整体。可以看到,林峰先生十分注重艺术的时代变化,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在彰显自己个性的同时呈现水墨艺术的时代新风。
林峰先生的艺术历程也是情牵丝绸之路的艺术实践,在今天“一带一路”的建设征程中,新疆的社会文化发展,民族的团结和谐,艺术的传承创新正成为新的主题,作为长期在新疆生活、创作的画家,林峰先生展览的举办和作品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他的作品呈现出的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意境,具有特别的意义。
林峰 《龟兹五月天》
中国画坛又一位出色的画家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石齐
当我用一段文字记述这位同班同学和尊贵的朋友——林峰时,一下子思路全断了,总沉不下心来。
我与林峰同是福清人,爱好相似。年轻时,他仪表非凡、狂妄自大、我行我素,时常一个人溜出鼓浪屿校门,跑到淑庄花园画水彩,回来时准爱在我面前美唤自己画作。这所五六十年代的厦门美校后来改为福建工艺美院。我们都是热爱绘画,不喜欢工艺,这对难兄难弟的少年狂,毕业后各奔前程,他去新疆,我到北京,匆匆超过半个世纪。
林峰 《双姝图》
林峰 《绣金秋》
林峰的中国画作品如何呢?首先人们一眼便认得这是谁画的画,然,我时常提到点自家灯火,在这明灿灿的字眼里,林峰形成了自己的画风特色。他摒弃了全国处于模仿或简化传统笔墨为己任的状态,同时也摒弃了打倒传统笔墨的当代意识为己任的做法,而一贯锲而不舍地坚持传统笔墨精神与现代艺术元素相结合。这令只顾画画、无力把控自身魅力的画家们羡慕不已。
墨韵。我时常钦佩画家的画面有着中国的墨韵、墨气,如李可染、石鲁、黄胄、贾又福等。有的画家有这方面的优越,可很多画家不重视且不具备中国画这方面最重要的特性。林先生有此力量可为之。
林峰 《市井风情》
林峰 《林间女子》
大气。我重新欣赏潘天寿、李苦禅、刘海粟、周韶华、贾浩义等画家的作品,狂放大气。林峰之作,大块笔墨冲刹,不时流淌着令人爽快之感。
墨彩淋漓。林风眠、刘国松、吴冠中、田黎明等著名画家在墨与色探索中颇有成就,林峰在新疆工作与生活数十年,眼前五花八门的艳丽色彩并不似常人如实写照,而是梦幻般挥舞。常人画新疆民族人物多以大红大绿入手,而林峰则以大面积的墨,涂抹于画面,显得更加异彩缤纷。
臻致之妙,工写有方。记得20世纪50年代在学校时,孔继昭老师教我们这群十七、八岁的学生画工笔仕女,一遍一遍地用墨染头发,中间留白,然后用细小的毛笔轻盈地勾勒细发。林峰大概就在这种放肆般大墨中,用起此办法,使得整个画面满纸生辉。
林峰 《醉八月》
林峰 《万线图》
站在时代的峰峦回望,美术创作从来不是孤立的笔墨游戏,而是民族精神图谱的绘制,是文化命脉的接续与再生。它以一种沉静而磅礴的力量,参与建构历史的骨骼与血肉。当画笔勾勒山河气象,当色彩挥洒时代心声,艺术便超越了视觉的表象,成为镌刻复兴之路的深沉注脚。它书写的不只是此刻的辉煌,更是通向未来的、充满生命力的民族史诗——在这条长路上,每一笔浓淡,都是对文明薪火的虔诚守望,亦是对人间正道的炽热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