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头条

《祖国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 张忆周 | 2025

2025-09-30 18:02:16   来源:太阳信息网


前言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76年的风雨兼程,76年的砥砺前行。76年前新中国的诞生,是国家的重生,是民族的觉醒,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伟大的时刻。庆祝新中国成立76周年,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热爱与期盼。向祖国诉说,是我们共同的情感寄托。

202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第76个生日。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每一寸沃土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条河流都见证了变迁的波澜。绘画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它既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回顾中国美术的发展,焕发出蓬勃的创作热情,在美术创作上凝心聚力,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新时代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如国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粒粒皆辛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油画作品《开国大典》《父亲》《黄河》,雕塑作品《旗帜》《伟业》《追梦》,水粉作品《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向社会主义前进》《夜雨潇潇》等。美术工作者守正创新,生动表现中国精神、时代精神,作品的思想内涵、气象格局和境界品格,形成了“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的创作新格局,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张忆周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年来油画、色粉画、水彩等作品多次入选上海及全国各类画展并有获奖,还有入选国际大展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国家级(国际)主要参展获奖:

2006年7月应法国巴黎艺术城邀请赴巴黎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艺术考察交流,并在9月在巴黎艺术城举办“欧洲印象”个人写生画展。

2006年10月参加“尊贝金秋”上海油画名家邀请展

2007年油画《小刘的风景》入选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8年油画《蒙马特女郎》入选第三届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风景风情”油画人物展

2011年色粉画《佛家弟子》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色粉画展;

2011年油画《沙”城”暴》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办的”吾土吾民”江南人文油画展(浙江美术馆)

2012年油画《音乐的圣殿》入选“创意城市.伦敦2012 美术大展”即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展,先后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和北京水立方展出

2012年油画《彩谷赤怀》、色粉画《佛家弟子》参加乌克兰“好艺术”中乌建交20周年女艺术家画展

2014年油画《游离》、《似水流年》入选中国首届观念写实主义画展

2015年色粉画《智者》《吟古系列—镜》入选上海国际粉画艺术大展。

2015年油画《联合国授勋》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美术作品展”,展览于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2017年色粉作品《智者》第三十九届“美国写实绘画雕塑大奖赛”获优异奖;

2018年两幅色粉作品《佛家弟子》、《智者》第四届“西班牙国际色粉画双年展”获“UNISON”奖;

2019年油画《游移》获2019年度“美国艺术大奖赛”获“RELIGIOUS OR SPIRITUAL”单项一等奖

2020年6月《帆的纪念》获美国第十届海景大赛四等奖

9月油画《似水流年》入选英国女性艺术家协会展

9月油画《破碎的诉说》、《游移》参加“中俄艺术展”(北京线下展,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线上展)

10月油画《音乐家的夏日》参加“大地之魂——上海.彼得堡油画名家人物作品研究展”

2020年11月油画作品《圣山下的角逐》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百年圆梦——2020.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江苏美术馆)

2020年12月油画作品《破碎的诉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入会资格优秀奖)

2021年油画作品《似水流年》在由意大利提香艺术基金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提香绘画大赛学术邀请展”中获得成人组“优秀奖”。

2022年油画《曙光不远》入选上海油画大展

2023年油画《守望.曙光》获得美国第六届国际肖像艺术大赛“Talent Prize(杰出才华)”奖。

2023年油画《高空清洗-涤醒万像》入选上海美术大展

2024年色粉画《老画家》获“2024提香国际肖像绘画&雕塑大赛”色粉类三等奖。

2024年4月油画《对视的默语》入选巴黎“和光:当代艺术展”,展于巴黎卢浮宫卡鲁赛尔厅。

收藏:

油画《小刘的风景》—— 中国美术馆典藏

油画《音乐的圣殿》—— 中国奥林匹克艺术中心收藏

油画《蒙马特女郎》—— 上海刚泰美术馆收藏

油画《为胜利欢呼-巴黎街垒战》、《蓝色幽梦》—— 上海文化广场收藏

油画《热血——解放上海外围碉堡攻坚战》—— 武汉美术馆收藏

我的创作谈——心无旁骛

文/张忆周

民族觉醒的序曲——东北抗日义勇军

(2025年9月)217cm-172cm

《民族觉醒的序曲——东北抗日义勇军》是今年最新创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民众自发组建了第一支抗日军事武装力量“东北义勇军”,他们由爱国东北退役官兵、农民、地方武装力量、学生等组成。在东北各个地区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据统计,1933年义勇军作战达3.9万次,牵制日军兵力超10万,极大消耗了敌方资源。到了1936年,中国共产党收编了东北义勇军,正式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最早的东北义勇军吹响了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角,鼓舞了人心和斗志,田汉、聂耳因此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日的精神序章。在我新创作的画面上方,一缕霞光撕开密布的乌云,东北义勇军战士们顶着敌人的炮火,不断怒吼!冲锋!抗争!前进再前进!在义勇军的启示下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浪潮,铸成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

局部1

局部2

局部3

追溯过往,自九九年后,我就一直生活在上海。上海之所以名曰上海,就因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由此“上”了大海。长江水奔腾不息地冲卷走沿途最浮动的泥沙,堆积出这个大上海滩。于是,上海的人亦如上海滩的沙土,人性原初最浮动,久而定居,在这里一同守望大海,守望世界,却渐渐失却了原初的本土文化性格,也就成了上海人。

《为胜利欢呼》(悲惨世界) 175x140cm

我淹没于上海繁华、匆忙的都市涌动中,回到画室后努力使自己在一种平静、清晰的记忆中,去描绘我对都市文化的理解,对都市人复杂心态的感知。

《西湖春晓》

尽管人在我的画面表象的视觉地位并非十分突显,与周围的景物共同构建画面整体形式。但画中,人却是画面的灵魂。而景则不单纯为客观物象,或真实或虚幻,营造出整体气氛,更诠释画中人的情知。在我的“都市人”系列创作中,常以玻璃、镜子为载体,作为一种象征,映射出人物的内心,映射出我对都市人、都市文化的思考。我喜爱将主观与客观,写实与抽象,真实与虚幻相融合,使画中景成为画中人情知世界的荷载。

《帆的纪念》 120cm-78cm 2017年

我创作了两个都市人系列,一个是“都市变奏”系列,一个是“门”的系列。先说“门”系列的几幅作品。

《巴黎郊外》 100cm-78cm 2008年

“门”是一种象征,门成为我的这一阶段创作的一个重要象征。它意味着人生内外之“界”的屏障,它折射出个人今昔的对比,映照了个人的内心世界。它是人的心灵之门,是社会写照之门,是从一个阶段跨越到另一个阶段的门槛。

《夕照江雪》 80cm-60cm 2009年

《小刘的风景》(入选“精神与品格”中国写实油画研究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幅作品从表面看仅仅描绘了小刘站在玻璃门后叼着烟的一个场景片刻,实际在表象后包藏着丰富寓意。作品中的小刘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城市小青年,他对自己把握不定,自己有很多想法但都理不清头绪,他的内心很空洞正如画面中身体部分虚化隐形于玻璃门折射的对面的街景。他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很模糊,对未来既有憧憬又很困惑。身处各种人生导向诱惑的都市中,他对自我的人生规划尚未构建好,就如同他身后玻璃门折射的搭满脚手架的楼房!貌似痞痞的小刘玩世不恭,却又天真稚拙。所以这幅画的题目“小刘的风景”点出了画中景即为人物的内心风景。一切都是象征,自然地融入现实场景中。在表现技法上我喜欢以细致深入的写实手法与偶然天成的肌理表现形成对比,增加画面技法丰富性。这是我的“玻璃门”系列的第一幅。

《上海旧街》 80cm-60cm 2011年

后来我又创作了《破碎的诉说》、《门之幻》,同属玻璃门系列。《破碎的诉说》一画中门的一角开始破碎。铁锈斑斑的门把手上还粘着条形码,玻璃如蛛网般龟裂。画中女子黯然神伤,手指破碎的门一角,似乎要诉说一种隐隐的伤痛。这种伤痛来自灵魂深处的破碎。而那个粘着条形码的锈迹斑斑的门把手更在无声讲述一个商业文明的社会却在人的心底设置了一道屏障象玻璃一样坚硬冰冷,在慢慢地腐朽和破碎。

百合寄语1 2024年

此外,我还创作其他一些抽象形式感较强的具象绘画。此外,我还创作其他一些抽象形式感更强的具象绘画。其中作品《游离》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将画面三个亦虚亦实的人物放置在一个抽象的背景前,仿佛游移在一个抽象虚幻的空间中,如同天宇尘寰,又似碧波水底。幻境底部的神秘之光投射在人身上,映照出在变幻不定的人世中,不断探求生命的意义,人总是游离于理想与现实之间,面临每一次人生抉择时,各人内心的徬徨与渴望。

百合寄语2 2024年

水彩画作品《朽之生命》,延续了我对当下社会的解读,也具有明显的象征色彩。画面整体初看较抽象,但细看却很具象。蓝绿色调透出春的气息,但两道深深的锈痕将朽烂之铁昭然于世。正是如此朽烂铁门的夹缝中却蜿蜒伸出了新生的藤蔓,它在不断成长,虽然它被一旁的蜘蛛缠丝绕住,可它的生命力预示春天的到来,任何阻力不可遏止。这幅画描绘的是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局部。我第一次尝试用水彩来表现。我在抽象的画面效果中包藏具象的事物,同时又在具象的描绘中隐含了抽象的观念,以此表达我对当今社会腐朽的不满,寄寓新生力量能够改变现状。我希望这幅作品能以一种沉静的力量来昭示世人。

残荷1(水彩) 2025年

油画作品《似水流年》以具象和抽象结合的带表现性的写实手法,描绘了我心底对岁月沉淀的回味。诚如流水在你的眼前似乎一直保持它的流动,瞬息万变却又常态如一,即便它的明澈不如往昔,但你无法洞察。它映照人的内心,映照你身后的无限空间,它柔化尘世间生硬的棱角,淡化人生中生涩的回味。它轻得无法称重,却承受生命之重,走向终点。岁月荏苒,《似水流年》作品就是要表达这样的意境。雨水似乎冲刷出画中人在经历许多世事变迁后,内心的澄静,淡定与情感的温润。

残荷2(水彩) 2025年

油画作品《生命回旋曲》是《音乐圣殿》的变体,将指挥家置于一个律动激情变幻的画面中。在富于节奏律动感的意象中若隐若现一些乐器、乐谱和人物的物象,回旋的视觉冲击力带来直达心灵的音乐震撼力。通过这种方式我试图以视觉直译听觉的感受。而人物处理也以虚影实影交叠方式表现动感激情瞬间。

望春(水彩)  2025年

我的“当代都市”创作系列还将继续,既写实又抽象,透过真实与虚幻交错的景物,揭示都市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当然这两年我开始关注更宽广的世界。2020年我创作了《圣山下的角逐》,此作品创作于今年新冠肺炎全球疫情泛滥时期,人们失去健康和自由,甚至失去亲人,生命逝去。这激发了我更想表现那些自由热烈、激情迸发的鲜活生命力。几年前我去了新疆,帕米尔高原上烟尘飞扬,情绪饱满的赛马和骑术精湛的牧民在一片灿烂阳光下纵横驰骋,角逐竞技,进行叼羊大赛。举目望去,无垠广阔的大地、温暖和煦的阳光和纯净清亮的雪山融化的冰水带给人们生命和活力。

沐夏(水彩)  2025年

因此我创作了油画《圣山下的角逐》,在画面构成上有两种力:一个是由前景两端的人马向画面中心向上聚拢的力,一个是从两个中心人物之间向地平线两端扩散延展的水平力。画面以干脆利落的用笔和刮刀去进行塑造,并加上局部泼洒的效果,展现出画面放达有力的“形与势”。它在暗示人之间带有冲撞性的竞技体现了人类强者生存的态势,然而人与天地万物的交融共生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之源。

《解放上海碉堡攻坚战》2021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创作了《热血——解放上海外围碉堡攻坚战》。创作这幅画是为了纪念历史。历史能竖立丰碑,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浴血奋战,为信念而战!他们用热血奠基了历史的丰碑。

手鼓喧歌(色粉)108cm-78cm 2025年

历史画创作是凭借主观得安排人物场景,把握画面全局,同时又以写实手法去再现历史、烘托氛围和强调艺术性。这些更能说明绘画中无论客观还是主观,具象还是抽象,没有绝对的真实再现,没有无意义的绝对形式。否则就不能称之谓艺术。

《生命回旋曲》 148cm-140cm 2019年

回眸过往的创作历程,在我的绘画中,人融于景;景则传达人之心语,显露表象后隐匿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承载我对时代和社会的认知与理念,呈现一种游离于表象之外的意象。如此,艺术才更清透,更深厚,更具远离尘寰之美,更能透过表象折射出自己的心灵万象。

《高楼清洗——涤醒万像》2024年

《高楼清洗——涤醒万像》的画面背景是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是由众多小格抽象图案组成,这些小格抽象图案各不相同,又整体形成富有节奏感的抽象图式,象征着社会各层面的形形色色的人,共同构成了社会,下方的轻轨城市列车和高架桥汽车与上方的飞机都代表城市高速向前发展,画面中心高空清洗工人在洗刷大楼玻璃,洁净着社会每一方寸,喻示上海大都市的社会万象日新月异。这幅创作是在上海战胜新冠疫情,城市复苏后构思创作,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以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展示了一种特别的视觉效果,同时烘托画面主题。

局部1

局部2

《蓝披肩》(写生) 2024年

近十几年来,张忆周在绘画创作中不断追求"语意"的当代性,同时传达了她所感知的人物心绪的深层变幻和社会众象的无序涌动。从笔触中流露出她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感悟和理解,显现她在艺术上正渐向成熟。坚信她在未来具象绘画的道路上能拥有更宽广的艺术胸怀和更深远的艺术眼光,在学术上更有建树。

——原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徐芒耀

《葡萄牙留学生》(写生) 2025年

视窗是油画艺术观看现实的基本方法,张忆周却将其转变为门框之观和镜面之映,以此折射现代都市生活的另类空间。这些画作通过幽暗的光色和逼囚的边框制造了某种难以况味的城市心理体验。她追问的是,是现实的幻觉,还是幻觉的现实?这种海德格尔式的哲学拷问,使具象写实延展出当代艺术的探索性。张忆周的油画既抹去了女性的甜美,也摒弃了女性身体的暗示,而更具有直面现实、深入社会问题思考的坦诚与真挚,这也形成了其画面的厚实、坚凝和苦涩的美学品质。她对欧洲古典油画的深悟与研究,使她从不妄逐时流画风,内心的沉潜也使她力求走更远的艺术之路。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上海美术学院博导/尚辉

《小刘的风景》(中国美术馆收藏)160x96cm

《似水流年》 138x100cm

《老木匠》 100x80cm 2021年

《游移》 160x120cm

《和声融境 》2024年

局部1

《雕塑夜景》 50x60cm 2024年

《雕塑夜景》 50x70cm 2024年

《雕塑夜景》 50x60cm 2024年

《雕塑夜景》48x60cm 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