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我从平安金融培训学院高级讲师转型为集团区域金融总监,负责华东地区财富管理与金融投资板块。这一角色转变,意味着工作核心从 “培养个体能力” 转向 “统筹区域资源”—— 要带领 300 余人的团队,主导大额投融资项目,还要实现资产管理规模的稳步增长。4 年间,我们累计完成超 30 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落地 10 余个标杆项目,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区域金融管理的关键,在于平衡 “规模扩张” 与 “精度管控”,既要让团队有战斗力,更要让每一笔资产都经得起风险考验。
一、团队管理:300 人队伍的 “精细化运营” 逻辑
接手团队初期,我面临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团队成员背景差异大(既有刚毕业的新人,也有从业 10 年以上的老顾问),能力断层明显;二是业务方向分散,部分成员同时对接个人客户与企业客户,精力难以聚焦。为此,我们搭建了 “分层管理 + 分类聚焦” 的运营体系,让庞大的团队实现高效协同。
(一)按 “能力分层” 建梯队,破解人才断层
我们将团队划分为 “新人层 - 骨干层 - 管理层” 三层梯队,针对性制定培养与考核方案:
新人层(从业 0-2 年):聚焦 “基础能力夯实”,安排骨干一对一带教,重点培训客户沟通、产品基础逻辑,初期仅对接 500 万以下资产规模的个人客户,避免因经验不足导致风险;
骨干层(从业 3-5 年):承担 “业绩攻坚” 角色,主攻 500 万 - 5000 万资产的高净值客户与中小型企业客户,要求每月完成 1-2 个专项方案(如家族信托、企业流动资金规划);
管理层(从业 5 年以上):负责 “项目统筹与团队带教”,每人带领 10-15 人小组,主导 5000 万以上大额项目,同时参与新人培训与方案审核。
这种分层模式让人才成长路径清晰可见。2013 年入职的一位新人,通过骨干带教快速掌握基础技能,1 年后晋升骨干,3 年后成为小组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某上市公司 2 亿元流动资金管理项目 —— 这样的成长案例在团队中并不少见,4 年间累计有 40 余名新人成长为骨干,15 名骨干晋升管理层,解决了能力断层问题。
(二)按 “业务分类” 定方向,避免精力分散
我们将业务划分为 “个人财富管理”“企业投融资”“跨境资产配置” 三大事业部,每个事业部专注一类业务,成员不再 “身兼数职”:
个人财富事业部:聚焦高净值个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传承规划服务,2014 年该事业部为超 800 位客户完成资产重配,平均客户资产增值率达 7.2%;
企业投融资事业部:对接华东地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案设计、资金周转规划,4 年间累计帮助 30 余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融资金额超 15 亿美元;
跨境资产事业部:针对有海外需求的客户,提供外汇风险管理、海外资产配置服务,2015 年人民币汇率波动期间,为客户规避汇率损失超 2000 万美元。
业务分类后,团队成员专业度显著提升。例如企业投融资事业部的顾问,因长期专注企业业务,对制造业、外贸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了如指掌,2016 年为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设计 “应收账款质押 + 供应链金融” 组合方案,仅用 15 天就为企业筹集 5000 万元资金,解决了其生产线扩张的燃眉之急。
二、项目管控:30 亿美元资产的 “全周期风险防线”
区域管理的核心是 “资产安全”,尤其是在主导大额投融资项目时,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重大损失。4 年间,我们围绕 “项目尽调 - 方案设计 - 投后管理” 建立全周期管控机制,确保每一笔资产都在可控范围内。
(一)项目尽调:“三维核查” 杜绝风险
对于拟合作的投融资项目,我们建立 “财务 - 行业 - 信用” 三维核查体系:
财务核查:不仅看企业财报数据,更关注 “现金流真实性”—— 例如某贸易企业财报显示营收增长,但我们通过核查其上下游交易凭证,发现部分营收为 “关联方虚增”,最终放弃合作;
行业核查:判断项目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避免介入 “夕阳产业” 或高波动领域。2014 年有一个光伏企业融资项目,虽企业资质尚可,但当时光伏行业产能过剩、政策调整风险大,我们评估后建议客户降低投资比例,后来该行业果然出现价格暴跌,客户避免了大额损失;
信用核查:通过央行征信、第三方信用机构,核查企业及实控人的信用记录,若有 “失信被执行人”“大额逾期负债” 等情况,直接一票否决。
这套尽调体系让我们的项目风险率大幅降低,4 年间主导的 10 余个大额项目中,不良率为 0,为 30 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方案设计:“定制化 + 灵活性” 匹配需求
不同客户的需求差异大,不能用 “标准化方案” 套用。我们坚持 “一户一策”,根据客户实际情况设计灵活的投融资方案:
针对现金流稳定的大型企业,设计 “长期债券 + 股权认购” 组合,降低其融资成本;例如 2015 年为一家家电企业设计 5 亿美元融资方案,其中 3 亿美元为 3 年期低息债券,2 亿美元为可转换股权,企业既获得稳定资金,又避免股权被过度稀释;
针对成长型中小企业,设计 “阶段性融资 + 业绩对赌” 模式,保障投资方收益。例如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提供 1 亿美元融资,约定若企业 3 年内研发出核心产品,投资方享受 8% 的收益分成,否则企业需回购股权并支付 10% 的利息,最终该企业成功研发产品,实现双方共赢。
(三)投后管理:“动态跟踪 + 快速调整”
项目落地后,我们不是 “撒手不管”,而是建立 “月度跟踪 + 季度评估” 机制:
月度跟踪:收集企业财务数据、项目进展情况,若出现 “现金流紧张”“业绩未达标” 等预警信号,立即启动沟通机制;
季度评估:结合行业变化、企业表现,评估项目风险等级,必要时调整方案。2016 年有一个房地产企业融资项目,因政策调控导致销售放缓,企业资金回笼受阻,我们及时与企业协商,将 “一次性还款” 调整为 “分期还款 + 资产抵押补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也保障了我们的资金安全。
三、区域协同:整合资源实现 “1+1>2”
华东地区经济活跃,客户需求多元,单靠区域团队的力量难以满足所有需求。我们积极整合平安集团内部资源(如银行、证券、信托板块)与外部合作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产业基金),构建 “资源协同网络”:
集团内部协同:为企业客户提供 “一站式” 金融服务,例如某企业需要融资时,我们联合平安银行提供贷款,联合平安证券协助其对接资本市场,联合平安信托设计资产隔离方案,实现 “融资 - 上市 - 资产保护” 全链条服务;
外部机构协同:与普华永道、金杜律师事务所等合作,为项目提供专业的财务审计、法律合规支持;同时与华东地区产业基金合作,共同投资优质项目,分散风险。
2016 年,我们通过整合内外资源,为一家跨境电商企业完成 “2 亿美元融资 + 海外仓建设 + 外汇避险” 一揽子服务,帮助企业将海外业务规模扩大 3 倍,也为我们带来了 1.2 亿美元的资产管理增量。
四、总结:区域金融管理的 “核心三要素”
回顾 4 年区域总监生涯,我认为做好区域金融管理,关键在于把握 “人才、风险、资源” 三个核心要素:
人才是基础:庞大的团队需要分层培养、分类聚焦,让每个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
风险是底线:大额资产运作必须建立全周期管控机制,从尽调、设计到投后,每一步都不能松懈;
资源是助力:单靠自身力量有限,整合内外资源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实现规模与收益的双重增长。
这段经历也让我明白,从 “讲师” 到 “区域管理者”,不仅是角色的转变,更是思维的升级 —— 要从 “关注个体能力” 转向 “关注系统效率”,从 “传递知识” 转向 “解决复杂问题”。这种转变,也为我后续跨界医美产业、推动国际化合作奠定了管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