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头条

周瑞珍:以慈善为舟,渡人间星河—蓬安县富森木业中心总经理周瑞珍

2025-09-11 15:34:03   来源:中华网

其实,这些年在南充市蓬安县,无论是学生的教育援助,还是贫困群体生活保障;无论是疫情防控点的物资捐赠,还是敬老爱老捐资捐物现场,都不乏周瑞珍的身影。

周瑞珍是谁?蓬安县富森木业中心总经理、蓬安县人大代表、县新联会副会长、县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事业有成,不忘初心,周瑞珍成为了蓬安县公益人物的化身、热心慈善的楷模。但熟知她的人,更愿意将他概括为热心慈善事业的“最美女企业家”。

2025年6月6日,《南充人大公众号》刊登了这位女企业家先后为慈善事业贡献了40多万元的感人事迹。以商养善的爱心之举,着实让人敬佩。缘何她知曲中意,只因曾是曲中人。

从泥泞到星光:苦难淬炼出的慈善初心

一身干净整洁的搭配,干练的短发,一双眼睛淳朴而炯炯有神,她就是周瑞珍。朴素的外表让人很难想象她就是多年来为精神文明事业贡献几十万元的企业家。也或许正是这份质朴,才能默默在慈善事业中躬耕,领航。

1965年,周瑞珍出生在蓬安县河舒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身上,她和4个兄妹的生活瞬间陷入困境。“10岁,正是读书的年龄,但一家人的生活都成问题,家里又哪有钱让我们继续上学?”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周瑞珍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无奈。为了挣学费,她每天跟着母亲到燕山寨、小乐山、河舒农场等地割草卖钱,小小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1984年,中考落榜的周瑞珍凭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蓬安侨联羊毛衫厂,却被2400元的入厂费难住了。“1984年的2400元,对于当时我们家庭情况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关键时刻,同学的家人相信她的为人,在银行担保贷款2400元,她才得以顺利进厂。然而,好景不长,2年后羊毛衫厂倒闭,周瑞珍的人生再次陷入低谷。但她没有被困难打倒,机缘巧合下,她背着行囊走进蓬安街头,开始收购玻璃渣。清晨的露水打湿过她的衣襟,午后的骄阳炙烤过她的脸颊,直到1989年,这个坚韧的女子终于攒下创业的第一桶金。

1997年,周瑞珍创办蓬安县富森木业中心。从玻璃渣收购到家居建材,跨度背后是她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企业主营全屋定制与装修材料,从免漆板到五金锁具,产品覆盖各类装修场景。她将“诚信经营,客户至上”刻进企业基因,从选材到服务全程严控品质,那句“装修选富森,健康走好运”的承诺,成了蓬安百姓口口相传的口碑。多年来,富森木业先后斩获“消费者喜爱商品”“守合同重信用经营户”等多项市县级荣誉,更被授予“优秀民营企业”称号,在区域内树起诚信标杆。

这段从泥泞中跋涉而出的经历,成了她慈善之路的源头活水。“我吃过没书读的苦,淋过生活的冷雨,所以见不得别人也受同样的难。”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日夜,化作她心中最柔软的角落,也让“帮助他人” 成为刻进骨髓的信念。当企业逐步走上正轨,她便开始默默践行这份初心,只是那时的她未曾想到,这颗善的种子,终将长成庇荫一方的参天大树。

从微光到星河:二十载公益路上的生命回响

“幼年丧父、辍学谋生的经历,是我一生的痛,所以我绝不希望现在的孩子重复我的遗憾。” 2006年,当周瑞珍第一次走进乡村小学。当看到孩子们用缺了角的课本、磨破边的书包时,童年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当即决定参与县工商联的“光彩助学”活动,从此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助学之路。13名学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成长轨迹里,都有她的身影:为赖敏全额支付16年的学费与生活费,累计超4万元;给陈秀娟送去书籍文具,鼓励她追逐教师梦想。如今已是重庆某校教师的陈秀娟,正用自己的工资资助3名学生,“周妈妈教会我爱,我要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在我人生的低谷,有很多人帮助过我,因此,生意有了起色后我也开始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周瑞珍不仅在教育领域奉献爱心,还致力于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她创办的富森木业虽为小微企业,却在近年来建材行业受到极大冲击的情况下,始终初心不改,先后帮助14名失业青年实现了再就业。员工刘红霞动情地说:“周姐不仅让我和我的姐妹们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手把手地教授建材知识和营销技能,让刚进富森木业时什么也不懂的我们,都有了一技傍身。我们从心里非常地尊重和感激她!”

这份反哺之心,在岁月中不断拓展边界。芦山地震时,她第一时间组织捐款;疫情防控中,她以身作则,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抗疫活动;敬老院里,她为老人修剪指甲、唠家常,送去被褥与取暖煤;团堡岭村的田垄间,她带着种子化肥,帮15个困难家庭发展种养殖业。二十年来,她的资助金额累计超40万元,足迹遍布蓬安的山山水水。有次驱车十几里去看望困难群众,车子陷进泥坑,她便踩着泥泞步行,手里提着的米油袋子在肩头勒出深深的红印。“看到他们接过东西时眼里的光,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在周瑞珍的感染下,蓬安的善行义举如星火燎原。既有义务为敬老院老人加工棉被的私营业户,还有免费送去取暖煤的企业职工……从单位到职工、从企业到群众,再到学生,社会各界纷纷响应,这种“善的传递”,让嘉陵江畔的小城弥漫着温暖的气息。

从个体到使命:商业与公益的共生之道

面对如今的成就,有人问周瑞珍:“现在的你吃穿不愁、财富也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追赶不上的,你完全可以潇洒了,为啥还要这样拼命呢?”她总是笑着回答:“党对我的恩情不能忘、周围群众对我的帮助不能忘、家乡父老对我的期望更不能忘。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希望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那些帮助过我、鼓励过我的人不失望,这样也是我对大家对社会最好的回报吧。”

周瑞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间大爱。她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历经生活的磨难,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事业的辉煌,却始终不忘初心,将慈善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她以商养善,将个人善举升华为企业使命,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温暖了无数人,也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周瑞珍的事迹如同一股清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她让我们明白,财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的享受,更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成功的定义不仅仅在于事业的辉煌,更在于对他人的帮助。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周瑞珍的影响下投身公益,当爱心的接力棒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我们不禁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能像周瑞珍一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也许我们没有周瑞珍那样的财富和能力,但我们可以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双愿意伸出的手。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次小小的帮助、一份真诚的关怀,都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周瑞珍以慈善为舟,渡人间星河,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以周瑞珍为榜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心怀善意,践行善行,让大爱永续传承,让文明之风遍拂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