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足迹的指引下,我们一行社会实践小队首先走进了雨花台烈士陵园。沿着石阶缓步向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烈士群雕——19位烈士雕像神态各异,有的目光坚毅望向远方。一群人围着讲解员耐心倾听革命先辈们的故事,我们走上前,听见讲解员轻柔却有力的声音:“这里长眠着近10万名革命烈士,他们中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也有普通的爱国志士,最小的烈士年仅16岁,却在敌人的酷刑面前始终坚守仰!”先辈们的革命希望早已实现,而且信仰却依旧在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代人的精神信仰,生根发芽出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一如群像面前的五星红旗在阳光下迎风飘扬。
我们顺着道路进入烈士纪念馆,馆内成列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封封字迹斑驳的家书、一件件带着弹痕的旧物,它们串联起烈士们短暂却壮烈的一生。我们在一封题为《别了,我的母亲》的家书中驻足良久,信中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对母亲的愧疚与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儿今日赴死,非为个人,实为天下百姓能有太平之日。母亲勿念,待山河无恙,便是儿归来之时。”寥寥数语,却感人肺腑——在家国面前,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毅然舍弃小家选择了牺牲,这是何等的家国情怀和英雄大义!走到纪念馆出口处,一面刻满烈士名字的纪念墙静静矗立,阳光洒在名字上,仿佛在诉说着他们从未远去的精神。
二、勿忘国耻,牢记使命
如果说雨花台烈士陵园让我们感受到了“为理想而战”的崇高,那么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铭记历史”的沉重。尚未进入展馆,安检门口的巨大雕像便足以令人落泪,那是千千万万惨遭日军残害的中国同胞缩影,雕像沉默不语,背后却是数不尽的血与泪,“300000”遇难者纪念墙更令人心头一震,黑色的墙面庄严肃穆,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一条逝去的生命,无不控诉着侵华日军的泯灭人寰。
走进展馆,一瞬间就将人带入那段惨痛的历史。一张张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一件件沾满鲜血的衣物、一个个还原惨案现场的雕塑,无不令人揪心。展厅里落针可闻,每一个人都被这种残酷的画面感到痛心。在万人坑展区,累累白骨层层叠叠的裸露在泥土之上,无声却震耳欲聋。日本侵略军无情的夺取了同胞们的生命,滔天罪行,罄竹难书!我们将祭奠的白菊献上祭台上,借以抚慰逝去同胞们的灵魂。
数位幸存者讲诉着自身的经历,控诉日军暴行,幸存者们用一生的时间“活着”,不是为了沉溺于痛苦,而是为了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国耻不该被遗忘,团结一心抵抗外敌,奋发图强实现民族复兴繁荣富强是我们的民族使命。
走到展馆最后,一处“和平之花”雕塑映入眼帘,洁白的花朵在灯光下绽放,与前面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告诉每一位参观者: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当下的和平,不让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友好共处才是共建人类家园的众声之呼。
三、学史崇德,赓续精神
在南京的社会实践结束后,我们来到淮安,这也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这里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我们实践小队一行人来到这里,参观周恩来纪念馆,追寻红色精神之源。
展厅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串联起周恩来不平凡的一生。那个在南开学校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眼神炯炯,穿透百年时光依然灼热;
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近周恩来的办公室,简朴的桌椅,堆叠的文件,磨损的笔筒,还有那件著名的打了补丁的睡衣——物质上的清贫与精神上的富足形成强烈对比。这句话轻轻落下,却重重砸在每个聆听者的心上。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这种克己奉公的精神犹如一泓清泉,涤荡着我们被物欲模糊的价值观。
外交展区里,那张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求同存异”的外交智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宏大倡议,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外交困局,更为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范式。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将小我融入大我,要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勿忘国耻,牢记使命,传承伟人风范不断,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文字图片供稿:雷鑫,李佳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