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引导青年学子走近时代主战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2025年9月1日,在指导教师檀江林教授带领下,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师生一行12人,赶赴位于黄山市的安徽艾克瑞德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调研访谈活动。此次实践走访以新能源产业为切入点,通过实地参观和校友交流,同学们在技术与产业的现场脉动中感知现实中国,也在一线从业者的讲述中理解“实干笃行”“工业报国”的精神传统。
一、深入现场,触摸时代发展脉搏
在企业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师生一行首先来到锂电池制造车间。现代化厂房整洁有序,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作,从原材料处理到产品下线,完整的新能源电池生产流程,让学生们得以近距离观察新能源核心部件的诞生过程。这不仅是一次对“新能源产业链”的直观认识,更是对中国制造水平与技术演进的深刻体验。
随后参观的展区则呈现了企业的发展轨迹,师生们通过一幅幅图文材料和实物展示,看到了一个从起步到壮大的民营制造企业,如何扎根产业、深耕细作。在讲解员介绍中,频频提到的“从零开始”“艰苦创业”等关键词,让参访者感受到了一线技术工作者身上沉稳务实、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校友访谈:几代人的不懈坚守,精神传承
调研活动的重要一环,是与三位不同年代的合工大校友的深度交流。他们作为从学校走向产业一线的亲历者和建设者,用亲身经历诠释了“实干精神”的丰富内涵。
1990届电气学院校友、公司副董事长凌张从生产一线做起,逐步成长为企业高管。她在座谈中表示:“不论在哪个行业,真正的成长都离不开深入现场、沉下心来。”她鼓励学弟学妹们,不要急于求成,要学会在平凡岗位中磨炼意志,在时间中积蓄力量,“干一行、专一行,才可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另一位发言者是1995届化工学院校友、现任总经理邵永刚。他回忆自己30年如一日深耕电池制造领域,坦言“创业没有奇迹,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从早期在简陋车间灌注电解液,到如今推动技术升级、产品出海,他强调,青年人应当“以实干为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自我价值。
相比两位资深校友,2015级电气学院毕业生汪家鑫的经历,则展现了新一代校友在产业一线的活力与担当。作为锂电项目的负责人,他已承担起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工作。他的成长轨迹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现实范本:知识的落地应用,离不开日复一日的扎实工作,也离不开对行业的热爱与坚守。
三、工业报国的价值认同,薪火相传不辍
通过此次调研,参与的同学们不仅对新能源产业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也从校友身上看到了合肥工业大学“工业报国”精神的时代延续:脚踏实地、矢志报国、敢于担当。尤其是在当前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扎根产业、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广大青年的重要选择方向。
“这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启发。”领队同学李晨儿表示,合工大校友们的人生经历,让她对“择业”与“事业”的思考更加清晰,“我们不仅要考虑去哪工作,更要考虑为何而干、如何去干。”
此次走访是合肥工业大学推动校友资源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又一实践,也是产教融合理念下的有效探索。未来,学校将持续引导学生走进行业、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增强本领,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到自身价值。
文/黄雅欣 图/李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