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自高校扩招政策出台以来,部分专业本科生尤其是医学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杏林医路”扬州大学医学部职业规划调研实践团队围绕医学本科生的职业规划展开一系列深入调研与访谈活动,探索医学本科生职业发展的路径与挑战,为医学教育和职业规划提供切实指导。
八月流火,暑气蒸腾。扬州大学医学部“杏林医路”实践团队的12名学生,带着前期问卷调查中83%同学反映的职业选择迷茫困惑,走进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的诊室与手术室走廊。为期三天的深度访谈,让这些未来的医者在与整形外科、皮肤科、心外科专家的对话中,逐渐拨开职业选择的迷雾。
肤见真章
8月5日上午,扬州大学医学部“杏林医路”实践团队成员与皮肤科的王丽雅医生围坐在一起,正式开启了此次访谈之旅。
谈及学习积累,王丽雅医生的话语如清泉流淌:“本科是打地基的阶段,每门课都是砌墙的砖石,不必急于聚焦一隅。”她指尖轻叩桌面的教材,“到了研究生阶段,再像绣娘绣花般深耕皮肤专业,方能技艺精湛。”课本是根,这朴素的道理,在她温和的讲述中愈发清晰。
关于职业平台的选择,王医生娓娓道来。综合医院如繁茂的森林,各科室协作如枝叶相依,多学科会诊能让医生收获全科思维的滋养;专科医院则似幽深的峡谷,在皮肤病领域的钻研能抵达更深远的境地。她以南京皮研所为例,让同学们明白不同平台各有风景,选择应随初心。
皮肤领域的职业天地,远比想象中广阔。从医美机构的激光美容,到皮肤病理的微观探索,再到基层全科的默默坚守,医生如数家珍。她提及社区医院毕业生请教带状疱疹处理的故事,让同学们懂得,基层的土壤同样能让皮肤知识绽放价值。
面对职业压力的叩问,王医生目光恳切:“这条路或许有风雨,但坚持下去,患者康复的笑容会如彩虹般绚烂。”这番话,如明灯一盏,照亮了同学们心中的迷茫,让他们知晓,在皮肤的方寸之间,亦能书写医者的匠心与担当。
心外医谈
8月7日下午,团队成员们又走访了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心外科,与王巍医生就心外科工作状态、职业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现在手术室正做冠状动脉搭桥,之后还有机器人搭桥,中午刚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也等着手术。”王老师坦言,心外科手术时长久、强度大,前两天刚通宵完成一台动脉夹层手术。术后监护同样关键,需密切关注ICU患者的心功能、肺功能等。选择这一科室,往往要舍弃部分生活,只能在工作之余挤时间陪伴家人。
谈及技术突破,王老师介绍,心外科正朝微创化和介入与外科结合方向发展,如左胸切口微创搭桥、小切口瓣膜手术等,介入瓣膜研发也即将落地。他建议医学生打好生理、病生等基础,掌握全身器官知识,同时锤炼外科基本功和吃苦耐劳精神。
对于职业选择,王老师认为,医学成长周期长、压力大,转行常见,但这一职业需要有人坚守。成功的心脏外科医生能获得独特成就感。他鼓励对心脏感兴趣的学生到手术室观摩,直观感受这一领域的魅力,再结合自身志向选择科室。
整形之道
8月8日上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诊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光影。张强医生刚为一位疤痕修复患者完成复诊,便与“杏林医路”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关于整形外科的深度对话,揭开这门学科被“美颜滤镜”遮蔽的真实面貌。
“整形外科绝非仅是割双眼皮、垫高鼻梁那么简单。”张医生拿起病例夹,指尖划过那些令人震撼的对比照片—— 从唇腭裂患儿术后绽放的笑容,到烧伤患者重生的皮肤,“我们全称是整形与修复重建外科,美容外科只是其中一脉,更多时候我们在做的是畸形矫正、外伤修复这类重塑生命尊严的工作。” 他指着墙上的解剖图,讲解着皮脂腺囊肿切除与先天性多指矫正的技术细节,让同学们明白体表肿物治疗亦是其重要范畴。
谈及与骨科的分野,张医生以颅颌面手术为例:“同样是截骨,骨科专注于骨病治疗,我们则追求功能与形态的双重完美。”这种对“整复”的极致追求,要求医生兼具外科精准与艺术感知。他分享自己在上海进修时,常于画展中揣摩面部亚单位结构,“审美一半是天赋悟性,一半是在《拉奥孔》雕塑与《蒙娜丽莎》微笑中悟出来的门道。”
当被问及公私医疗机构的选择,张医生坦言:“公立医院是疑难病例的练兵场,私立机构则是美容技术的精工坊。”他鼓励同学们根据职业志向选择:“想考博晋升,三甲医院的平台不可替代;若钟情都市发展,私立机构亦有天地。” 对于成长焦虑,他以九院前辈的教诲相赠:“35 岁前深耕科研,手术技艺会如春风化雨般自然精进。”
这场对话让同学们懂得,整形外科医生手中的手术刀,既是雕琢容颜的刻刀,更是重塑人生的权杖。那些在手术灯下流淌的时光,终将在患者的笑容里绽放出超越颜值的生命之美。
扬州大学医学部“杏林医路”实践团队为我们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画卷,描绘了挑战与机遇相伴的旅程。愿这些发现如晨曦中的露珠,滋润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助力每位扬大学子在未来的航程中乘风破浪,展望未来。(图文:陈彦扬、陈夕、林王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