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头条

毫端逸趣生幽梦 砚底清芬入画笺——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

2025-08-21 15:57:07   来源:今日热点网


名单

吴昌硕(1844年—1927年)

陈师曾(1876年—1923年)

蒲华(1832年—1911年)

董寿平(1904年—1997年)

谢稚柳(1910年—1997年)

宋文治(1919年—1999年)

赵少昂(1905年—1998年 )

陈立夫(1900年—2001年)

张伯驹(1898年—1982年)

爱新觉罗·溥佐(1918年—2001年)

张仃(1917年—2010年)

陆俨少(1909年—1993年)

陈大羽(1912年—2001年)

吴茀之(1900年—1977年)

娄师白(1918年—2010年)

杨之光(1930年—2016年)

费新我(1903年—1992年)

乔木(1920年—2002年)

亚明(1924年—2002年)黄养辉(1911年—2001年)

钱松喦(1899年—1985年)

陈佩秋(1923年—2020年)

黄永玉(1924年—2023年)

罗中立(1948年—)

艾轩(1947年—)

欧豪年(1935年—)

石虎(1942年—2023年)

贺天健(1891年—1977年)

王学仲(1925年—2013年)

孔维克(1956年—)

于希宁(1913年—2007年)

朱新建(1953年—2014年)

汤文选(1925年—2009年)

韩伍(1936年—)

张桂铭(1939年—)

李瑞年(1910年—1985年)

卫天霖(1898年—1977年)

齐良巳 (1923年—1988年)

王镛(1948年—)

苗再新(1953年—)

作 品 欣 赏

(原作拍摄)

颜色孤山嫌太好,

夕阳扶影自徘徊。

Lot 001

吴昌硕 书法

立轴 水墨纸本 79×35cm

题识:己未小暑日吴昌硕年七十六

印文:安吉吴俊长寿日私印

简介: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峭厉古拙力猛意酣

吴昌硕的篆书以 石鼓文 为根基,融合秦汉金石气 ,形成独特风格。他强调“临气不临形”,注重线条力度与金石韵味,晚年作品如《寿》字轴(1927年)以方圆并济的笔法、开合自如的布局,展现出“重严而不滞,虚宕而不弱”的艺术境界。其篆书风格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受 杨沂孙 、 邓石如 影响,用笔圆润含蓄;中期突破石鼓文固有形态,形成“ 吴氏石鼓 ”雏形;晚年则以散氏盘金文笔意入篆,线条苍涩凝重。

吴昌硕的篆书启蒙始于传统文人家庭的文化熏陶。其父吴辛甲为晚清秀才,自幼授以颜真卿楷书,奠定其笔法根基。青年时期,他广泛涉猎汉隶碑刻,尤以《张迁碑》《石门颂》为范本,锤炼出雄浑的线条表现力。篆书方面,早期师法清代篆书大家杨沂孙、邓石如,注重结体工整与用笔含蓄。如1879年所作《万顷桃花千树竹》七言联,虽尚未显露个人风格,但已展现对篆书结构的精准把握,字形方中寓圆,笔意凝练,体现出扎实的传统功底。

每一幅书法作品,皆为其亲笔篆书,力透纸背,雄浑中不失细腻,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磅礴之气。这些匾额,布局精妙,章法独到,既承袭了篆书古朴深邃的韵味,又鲜明地镌刻了吴昌硕先生独树一帜的艺术灵魂。

它们,不仅是书法艺术殿堂中的璀璨明珠,更是通往吴昌硕大师内心世界与艺术巅峰的珍贵钥匙。在晚清至民国的书坛上,吴昌硕的篆书如鹤立鸡群,其影响跨越时代,历久弥新。其作品,每一笔一划都蕴含着非凡的艺术张力,邀请着我们静心细赏,感受那份超越文字的意境之美。

(原作拍摄)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Lot 002

吴昌硕 枇杷

立轴 设色纸本 99×51cm

题识:丁巳先立秋一日拟吾家让翁吴昌硕

印文:苦铁

简介: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古拙典雅,勃发昂扬

吴昌硕作为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其艺术成就卓越,影响深远。他的枇杷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艺术界的广泛赞誉和收藏家的青睐。

吴昌硕《枇杷》局部图

吴昌硕的枇杷作品,真气弥漫,不拘一格。他以笔墨表现枇杷的形态、质感和神韵,栩栩如生,令人叹服。在构图上,他善于运用虚实、疏密、轻重等手法,使画面既和谐又富于变化。在色彩运用上,他以墨色为主,辅以淡雅的色彩,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明。

吴昌硕《枇杷》局部

吴昌硕的枇杷作品,真气弥漫,不拘一格。他以笔墨表现枇杷的形态、质感和神韵,栩栩如生,令人叹服。在构图上,他善于运用虚实、疏密、轻重等手法,使画面既和谐又富于变化。在色彩运用上,他以墨色为主,辅以淡雅的色彩,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明。

吴昌硕《枇杷》钤印题跋局部图

欣赏吴昌硕的枇杷作品,不仅可以领略到他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还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他的枇杷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广大收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

吴昌硕《枇杷》钤印局部图

总之,吴昌硕的枇杷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画坛的珍品。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欣赏他的枇杷作品,不仅可以领略到他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博大精深。

(原作拍摄)

醉来泼墨作湖秋,荷叶荷花老睡鸥。

寄语君神泫女色,荷波急上木兰舟。

Lot 003

陈师曾 墨荷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10×33.5cm

题识:衡恪

印文:陈朽 碧鸡馆

简介:陈师曾(1876年3月12日—1923年9月17日),男,原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槐堂,江西南昌义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墨韵禅思,古意新章

陈师曾作为民国时期卓然大家,其墨荷作品宛如艺术星空中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在近现代中国画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师曾的墨荷在笔墨运用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以写意之法绘荷,笔墨豪放洒脱又不失精准。用笔方面,线条粗细变化自如,勾勒荷叶、荷梗时,或中锋用笔,力透纸背,展现出荷梗的挺拔坚韧;或侧锋挥洒,表现出荷叶的翻卷舒展。在墨法上,更是精妙绝伦。通过浓淡、干湿、焦润等墨色的巧妙变化,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浓墨绘荷叶之厚重,淡墨显荷香之清逸,干墨勾脉络之苍劲,湿墨染背景之朦胧,将荷花的神韵与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画面充满了灵动的气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陈师曾《墨荷图》局部图

其墨荷作品的构图独具匠心,遵循传统又有所创新。画面中荷叶、荷花、荷梗的布局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或大片荷叶铺陈,形成视觉上的厚重感,再以几枝亭亭玉立的荷花点缀其间,打破沉闷,增添灵动;或以简洁的构图,突出一花一叶,给人以空灵、悠远之感。这种构图方式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仿佛将观者带入了一个清幽、静谧的荷塘世界,让人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禅意,心灵得到净化和慰藉。

陈师曾《墨荷图》局部图

陈师曾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他的墨荷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古人画荷技法的借鉴与吸收,如徐渭的豪放洒脱、八大山人的简括奇崛等,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他借墨荷抒发自己的心性和情感,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陈师曾《墨荷图》题跋局部图

在近现代中国画发展的进程中,陈师曾的墨荷作品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髓,同时又积极倡导和推动中国画的革新与发展。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准,为当时的画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后来的许多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近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风尚。

陈师曾《墨荷图》卷轴图

陈师曾的墨荷作品以其精湛的笔墨技法、独特的构图意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艺术地位,成为了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展现了陈师曾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为我们研究和欣赏近现代中国画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原作拍摄)

梦醒罗浮写玉颜,疏疏几笔点苔斑。

如何一树寒香里,添片顽云作假山。

Lot 004

蒲华 梅石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36×34cm

题识:作英

印文:蒲华印

说明:台北著名大律师、书画收藏家詹聪义先生旧藏,作品左下角盖有詹聪义先生两方收藏印章:詹聪义,青涯。

简介:蒲华(1832年—1911年)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浙江嘉兴人。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种竹道人,斋名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芙蓉庵,夫蓉盦、剑胆琴心室等。晚清著名书画家,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

墨韵梅香,野逸风华

蒲华作为晚清“海派”四杰之一,其《梅石图》极具艺术个性与时代特色,在传统绘画的土壤里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展现出他超脱不羁的艺术追求与深厚的笔墨功底。

蒲华在《梅石图》中展现出了豪放洒脱的笔墨风格。他以饱蘸水墨的笔锋,肆意挥洒,勾勒梅树的枝干与石头的轮廓。画梅枝时,用笔如狂草般奔放,线条蜿蜒曲折,富有弹性和韵律,将梅枝的苍劲与灵动表现得恰到好处。石头的皴擦点染,亦是不拘小节,以粗犷的笔触和浓淡不一的墨色,表现出石头的质感和立体感。整体笔墨浑厚华滋,水墨交融间营造出一种湿润、朦胧的意境,既保留了传统笔墨的韵味,又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尽显其不羁的艺术气质。

蒲华《梅石图》局部图

此作的构图颇具匠心,疏密安排巧妙。画面中,梅树或虬曲伸展,或旁逸斜出,与石头相互穿插、映衬。梅花的分布疏密有致,有的密集如簇,展现出繁花似锦的热闹;有的则零星点缀,增添了几分空灵与清幽。石头的摆放位置恰到好处,起到了平衡画面、增添稳重感的作用。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野趣天成的意境,仿佛将观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山野之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宁静,体现了蒲华对自然生活的观察与热爱。

蒲华《梅石图》局部图

梅花自古以来便是孤高、坚韧的象征,蒲华借《梅石图》抒发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画面中的梅花在寒风中傲然绽放,不畏严寒,象征着他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石头则代表着稳重与坚定,与梅花相互呼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高傲世的气节。通过这幅作品,蒲华传达出对高尚品格和独立精神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寂与对理想的执着。

蒲华《梅石图》局部图

在晚清“海派”绘画的发展历程中,蒲华的《梅石图》具有重要的地位。“海派”绘画以融合传统与创新为特色,蒲华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他的《梅石图》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墨传统,又在构图、笔墨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为“海派”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画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近代绘画的发展,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詹聪义先生两方收藏印章:詹聪义,青涯

蒲华的《梅石图》以其豪放的笔墨、巧妙的构图、深刻的精神内涵和重要的艺术地位,成为晚清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蒲华高超的艺术造诣,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艺术追求。

(原作拍摄)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Lot 005

董寿平 黄山松云

立轴 设色纸本 69×30cm

题识:董寿平时年八十三

印文:董寿平

简介:董寿平(1904年—1997年)当代著名写意画家、书法家。原名揆,字谐伯,后慕南田恽格恽寿平遂改名寿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杜戍村人。早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以画松、竹、梅、兰著称,晚年有黄山巨擘之称,以黄山为题材画山水,亦善书法。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荣宝斋顾问,全国政协书画室主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山西省文物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原作拍摄)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Lot 006

董寿平 红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99×46cm

题识:丁卯新春董寿平写

印文:董寿平 寿平书画

简介:董寿平(1904年—1997年)当代著名写意画家、书法家。原名揆,字谐伯,后慕南田恽格恽寿平遂改名寿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杜戍村人。早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以画松、竹、梅、兰著称,晚年有黄山巨擘之称,以黄山为题材画山水,亦善书法。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荣宝斋顾问,全国政协书画室主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山西省文物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刚柔相济,气韵生动

董寿平,中国画坛的一代巨匠,其梅花作品更是独具匠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梅花作品,给人一种傲骨嶙峋的感觉,仿佛每一朵梅花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董寿平的梅花作品又富有层次感和空间感,仿佛每一朵梅花都在不断地生长、变化,展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董寿平《红梅图》局部图

在董寿平的笔下,梅花枝干姿态各异,线条流畅自如,笔触细腻入微。他巧妙地运用墨色和线条的变化,将梅花的形态、质感、光影等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董寿平还注重对梅花的神韵的刻画,通过笔墨的挥洒,将梅花的生命力展现得更加生动、有力。

董寿平《红梅图》局部图

董寿平的梅花宛如一位静美的佳人,没有世俗的尘嚣,只有原野的清新。她们在梅园的一角悄然绽放,没有一丝炫耀,只有自然的美丽。这种静态美并没有僵硬之气,反而活力无限,充满生机。仿佛每一个花瓣都在微微颤动,似乎在呼吸,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和无限的可能。

董寿平《红梅图》题跋钤印局部图

董寿平笔下的梅花,远非寻常的描绘,它们承载着更深厚的内涵。每一笔、每一墨,都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炽热情感以及对艺术的坚定执着。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梅花形象的生动再现,更是对生命意义和艺术真谛的独到诠释。在这其中,梅花的傲骨与坚强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同时,其清雅高洁的气质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董寿平《红梅图》钤印局部图

董寿平的梅花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他的作品不仅展现出梅花的美丽和生命力,更展现出他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哲学。

Lot 007

谢稚柳 七言楹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36×34cm*2

题识:戊辰春初壮暮翁稚柳

印文:壮暮翁 稚柳

简介:谢稚柳(1910年—1997年6月1日)江苏常州人,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

(原作拍摄)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Lot 008

谢稚柳 荷花

托片 设色纸本 63×24cm

题识:戊子稚柳

印文:稚柳

简介:谢稚柳(1910年—1997年6月1日)江苏常州人,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

(原作拍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Lot 009

宋文治 春风又绿江南岸

立轴 设色纸本

69×54cm

题识:宋文治作

印文:宋文治印

简介:宋文治(1919年—1999年),现代画家。江苏太仓人。早年从张石园学习山水,后得陆俨少指授并拜吴湖帆为师。曾任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等职。

格调清新,意境空蒙迷茫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文治受泼墨泼彩等画风影响,借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西洋水彩等画法,大胆否定自我,再次开拓思变,终以没骨泼彩山水画新风貌凸现于世!

宋文治《山水》局部图

他以典雅独致的审美观念和笔触生动地描绘黄山、庐山、长江等,作品构思精巧严谨,笔墨苍劲凝练,画风清新秀润,气势雄放宏大,意境深邃隽美。曾得朱屺瞻、陆俨少二老指点,又从张石圆、吴湖帆学画,得见大量名家真迹,心摹手追。

宋文治《山水》局部图

特别是在解放后他开始背起画夹走向自然,广师造化,进一步融合诸家诸法,致力于探究以传统笔墨表现新时代风貌,历二万三千余里,创作出大批讴歌祖国山河的、属于自己的.溶入了新时代特点和现代人感情的山水画。

宋文治《山水》题跋局部图

与张大千、刘海粟凭借激情泼墨泼彩偶然所得画法不同的是:他大胆地将泼彩、流痕、拓迹等渲染手法与勾、皴、擦、点等传统笔墨有机地融为一体,作画程序恰与水墨设色技法相反,意在笔先,于色中施墨,并在绘画中增添了“制作”技巧成分,由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客观自然,这同时也显示了他驾驭笔墨,丰富变幻的技巧,又再次引起了我国画坛的密切关注。

Lot 010

赵少昂 花鸟

立轴 设色纸本 134×46.5cm

题识:癸未冬二月少昂于蝉嫣室

印文:赵 少昂

简介:赵少昂(1905年—1998年 ),字叔仪,原籍广东番禺。年幼家贫,以做工谋生。业余自学绘画。1937年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主任。1948年任广州大学美术科教授。赵少昂擅花鸟、山水、走兽, 承岭南画派的传统,主张革新中国画,为岭南派一代国画大师。

墨彩流韵,生机焕然

赵少昂作为岭南画派的杰出代表,其花鸟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近现代画坛独树一帜,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熠熠光彩。

赵少昂《花鸟》局部图

赵少昂的笔墨技法娴熟且富有创新精神。他继承了岭南画派注重写生的传统,以灵动洒脱的笔触描绘花鸟的形态。用笔或轻或重、或缓或急,线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将花鸟的灵动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墨法运用上,他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技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他善于借鉴西方绘画的光影效果,使画面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增添了现代感和真实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赵少昂《花鸟》局部图

色彩是赵少昂花鸟作品的一大亮点。他大胆运用明快艳丽的色彩,突破了传统中国画色彩的某些局限。以鲜艳的红色、粉色描绘花朵,用清新的绿色表现枝叶,色彩对比强烈却又和谐统一。他注重色彩的冷暖搭配和纯度变化,使画面充满活力和生机。例如,在描绘盛开的花朵时,他会用高纯度的色彩突出其娇艳,再以淡雅的色彩衬托背景,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让花鸟仿佛从画面中跃然而出。

赵少昂《花鸟》局部图

赵少昂在构图上极具匠心,打破了传统花鸟画的一些固定模式,创造出新颖多样的构图形式。他常常采用特写式的构图,聚焦于花鸟的局部,以小见大,展现出细腻而丰富的细节。同时,他也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疏密得当的手法,营造出画面的节奏感和空间感。画面中实处笔墨饱满,虚处留白巧妙,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使整个作品富有韵律和动感。

赵少昂《花鸟》局部图

他的花鸟作品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诗意盎然的意境。通过对花鸟的生动描绘,传达出大自然的生命活力和美好景象。画面中的花鸟仿佛具有了情感和灵魂,或欢快嬉戏,或静谧沉思,让观者感受到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愉悦和宁静。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源于他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和热爱,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赵少昂在继承岭南画派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继承了高剑父、高奇峰等前辈的革新精神,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岭南画派的花鸟画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他的作品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为岭南画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花鸟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赵少昂《花鸟》题跋局部图

赵少昂的花鸟作品以其独特的笔墨技法、明快的色彩运用、新颖的构图形式、诗意的意境营造以及在艺术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成为中国花鸟画坛的经典之作。他以艺术之笔描绘自然之美,让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感受到艺术的无穷力量。

(原作拍摄)

淡泊以明志,

平易乃近人。

Lot 011

陈立夫 楷书五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30×35cm*2

题识:陈立夫时年九十三

印文:陈立夫印

简介:陈立夫(1900年8月21日—2001年2月8日),名祖燕,字立夫,浙江吴兴人。父陈其业,字勤士,兄陈祖焘,字果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其义兄为著名军事教育家厉尔康。

(原作拍摄)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Lot 012

张伯驹 幽兰图

立轴 设色纸本 60×27cm

题识:中州张伯驹写兰并题时年八十又二

印文:伯驹长寿 丛碧八十后印

说明:夏衍旧藏,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夏衍(1900-1995)旧藏,带有其上款,得自夏衍先生家属。

夏衍

简介: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墨香兰韵,文人风骨

“ 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画之可采者融之,故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法而已。”

张伯驹先生集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其创作的《幽兰图》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堪称文人画中的佳作。

张伯驹在《幽兰图》中展现出了简淡冲和的笔墨技法。他以寥寥数笔勾勒兰花的形态,线条简洁流畅却富有变化,或婉转或刚劲,精准地捕捉到兰花婀娜多姿的神韵。用墨上,注重浓淡干湿的巧妙搭配,以淡墨渲染兰叶的轻盈飘逸,以浓墨点出兰花的娇俏明艳,营造出一种空灵、清远的意境。这种笔墨运用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流露,仿佛信手拈来却恰到好处,尽显文人画追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写意精神,将兰花的淡雅高洁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幽兰图》的构图布局疏朗空灵,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画面中,兰花或三两枝簇拥,或独自舒展,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中,留出大量的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这种空白并非空洞无物,而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兰花生长的清幽环境。同时,兰花的姿态各异,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使画面气韵生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整体构图简洁而不简单,体现了张伯驹对画面节奏和韵律的精准把握。

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张伯驹借《幽兰图》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理想。他一生淡泊名利,钟情于文化艺术事业,将自己比作幽谷中的兰花,不随世俗、坚守自我。画面中的兰花虽无艳丽的色彩和张扬的姿态,但却散发着一种内在的清幽之气,这正是张伯驹文人风骨的体现。他通过描绘兰花,传达出对高尚品德和纯净精神的赞美,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

张伯驹的《幽兰图》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体现了文人画的传统精神。在中国古代,文人常以绘画为媒介,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幽兰图》延续了这一传统,将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画面上可能题有张伯驹自作的诗词,书法与绘画相得益彰,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这种文人情怀的传承,使《幽兰图》不仅仅是一幅绘画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

张伯驹的《幽兰图》以其简淡的笔墨、空灵的构图、深刻的意象表达和文化传承价值,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张伯驹个人艺术修养的体现,更是中国文人画精神的生动诠释,为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原作拍摄)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Lot 013

溥佐 红梅图

镜心 设色纸本 85×38cm

题识:壬戌嘉平庸斋溥佐画

印文:庸斋书画 溥佐印信长寿

说明:孙凤章旧藏,带有其上款,作品得自其家属。

简介:爱新觉罗·溥佐(1918年5月7日—2001年9月10日),满族,中国画家,北京人,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自幼在父亲爱新觉罗·载瀛及兄溥雪斋、溥毅斋、溥松窗熏陶下,酷爱书画。

(原作拍摄)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Lot 014

张仃 七律·到韶山

立轴 水墨纸本 57×42cm

题识:丁丑年冬月它山张仃于京华

印文:张仃

简介:张仃(1917年5月19日—2010年2月21日),号它山,辽宁黑山人;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漫画家、壁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曾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壁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黄宾虹研究会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院长。

(原作拍摄)

太白中峰绝顶,有胡僧,

不知几百岁,眉长数寸,

身不制缯帛,衣以草叶,恒持《楞伽经》。

云壁迥绝,人迹罕到。尝东峰有斗虎,

弱者将死,僧杖而解之;

西湫有毒龙,久而为患,僧器而贮之。

商山赵叟,前年采茯苓,

深入太白,偶值此僧,访我而说。

予恒有独往之意,闻而悦之,乃为歌曰。

Lot 015

陆俨少 岑参太白胡僧图

立轴 水墨纸本 97×59cm

题识:陆俨少并记于海上

印文:陆俨少 宛若

简介:陆俨少(1909年6月26日—1993年10月23日),现代画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县南翔镇人。陆俨少先生历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画院院长、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

云蒸水织,烟波浩淼

陆俨少的山水画风格独特,兼收并蓄,既有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他的作品气势磅礴,雄秀跌宕,笔墨苍劲有力,意境深远。

陆俨少《岑参太白胡僧图》局部图

他善于运用长线条勾云描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云雾表现手法,使得画面云雾缭绕,如梦似幻。同时,他注重笔墨的运用和韵味的表现,通过浓淡干湿、虚实相生的笔墨技巧,将山川的巍峨壮丽和云雾的缭绕飘渺表现得淋漓尽致。

陆俨少《岑参太白胡僧图》局部图

陆俨少的山水画构图别具一格,不拘泥于传统构图法则。他善于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笔墨运用,使画面在静谧与动荡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他的山水画作品往往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陆俨少《岑参太白胡僧图》局部图

陆俨少的山水画特别注重表现动态美和生命力。他通过笔与笔之间产生的合力,共同构筑画面的动感。同时,他笔下的云水变幻无穷、姿态万千,使观者感受到天地大自然皆在律动之中。

陆俨少《岑参太白胡僧图》局部图

陆俨少强调山水画中的“好气息”和“高格调”。他认为,有了好气息就有高格调,伴之而来将是壮健融液的神韵、灵变清和的韵致、谐美高洁的情趣。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贯穿于他的艺术生涯和人格魅力之中。

陆俨少《岑参太白胡僧图》题跋钤印局部图

陆俨少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笔墨技艺和深远的意境影响而著称。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山水画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作拍摄)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Lot 016

陈大羽 和气致祥

立轴 设色纸本 134×67cm

题识:陈大羽八十四岁

印文:陈大羽

简介:陈大羽(1912年—2001年)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大师,书法家、篆刻家。陈大羽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姚世影、马公愚、诸乐三、诸闻韵、王个簃。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名誉主任。

把握细节,精益求精

陈大羽先生多才多艺,花鸟、山水画均佳。花鸟画尤其有开拓性的成就。他学习吴昌硕和师从齐白石,是继承他们的精神,而不是摹仿他们的绘画面貌。他十分注意保持自己的个性。题材上,陈大羽很早擅长画鸡,他画各种形态、各种“性格”的鸡,且风格独特,可谓在画坛“割据一方”,独领风骚,深受人们欣赏。可是他不以此为满足,而是不断探索和拓展自己的表现内容,达到花鸟虫鱼无所不能的境地。不过在花鸟画领域,题材内容的变化毕竟有限,而绘画形式语言的变革却有很大的空间。

陈大羽《和气致祥》局部图

他从前辈大师那里广泛地吸收营养,为我所用,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表现自己内心的深切感受,从而拓展了作品的人文内容。他心中有古人,又有“我”在。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他的真情致性和由此产生的个性风格。他是一位有博爱精神的艺术家,他对自己的表现对象,都充满着感情和爱,努力揭示其内在的生命和形式美感。

陈大羽《和气致祥》局部图

他是一位有广阔心胸和深邃见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有大的格局和气象。每一幅画的布局、构图,都有不用于别人的奇思妙想和出神入化的手腕,但又是那么有天然趣成,丝毫没有雕琢痕迹。笔线的遒劲有力和墨色的酣畅淋漓,形成陈大羽先生花鸟画精妙的物体神态和不凡的写意气势。可以想见,他像写草书那样,执笔稍高,悬腕运笔,用全身体力、臂力和腕力作画,点擦皴染,均在有意无意、有法无法之间;笔迹墨块的远远近近、疏疏密密、正正斜斜,在缤纷离乱和纵横错杂之间,有气相连,形成触动人们心灵的气韵和节奏。

陈大羽《和气致祥》题跋局部图

需要指出陈大羽先生在墨与色的运用上的造诣,他善于用泼墨、破墨和积墨法,经常三墨同时运用,墨色变化多端。他尤其敢于用浓墨配以浓色,敢于用喜庆热闹、醒目的红色,配以与之相协调的墨和其他色彩,画面鲜明、醒目,气势宏大,意境开阔,格调高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晚年画风更是老辣稚拙,雄浑纯朴,进入极境。

(原作拍摄)

艺无涯

Lot 017

陈大羽 艺无涯

托片 水墨纸本 73×34cm

题识:陈大羽年八十三岁

印文:陈大羽

简介:陈大羽(1912年—2001年)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大师,书法家、篆刻家。陈大羽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姚世影、马公愚、诸乐三、诸闻韵、王个簃。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名誉主任。

(原作拍摄)

蝉眼龟形脚似蛛,未尝正面向人趋。

如今饤在盘筵上,得似江湖乱走无。

Lot 018

吴茀之 螃蟹图

镜心 设色纸本

56×42cm

题识:一九七二年春吴茀之写

印文:茀之

简介:吴茀之(1900年4月26日—1977年7月26日),浙江省浦江县前吴乡前吴村人,初名士绥,改名溪,字茀之,号溪子,别署广明畸士,又号逸道人。以字行。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中国画首领人物。历任上海美专教授,杭州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工诗文书画,精研画论及古画鉴赏。

(原作拍摄)

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

数日雨晴秋草新,抱茎枝叶半缨旌。

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

虚瘦得来成怪体,鲜红少了也无妨。

Lot 019

娄师白 丝瓜图

托片 设色纸本 100×52cm

题识:娄师白

印文:师白

简介:娄师白(1918年6月2日—2010年12月13日),原名娄绍怀,曾用名娄少怀,字亦鸣,斋号老安馆;湖南浏阳人,1918年生于北京;1942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美术系,专事绘画;生前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副会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燕京书画社顾问,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名誉教授,北京人民对外友协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

清新雅韵,笔墨传情

娄师白作为齐白石的入室弟子,在绘画领域全面继承了齐派艺术的精髓,同时又在不断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丝瓜系列作品,便是他艺术成就的生动体现,宛如一股清新的田园之风,吹拂在当代画坛。

娄师白《丝瓜图》局部图

娄师白笔下的丝瓜,形态栩栩如生。他以精湛的笔墨技法,精准地勾勒出丝瓜的轮廓与纹理。丝瓜的修长身形、表面的棱纹沟壑,都被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仿佛能让人触摸到丝瓜那略带粗糙的质感。在造型上,他既遵循了丝瓜的自然形态,又进行了适度的艺术提炼,使丝瓜的形象既真实又富有美感。同时,他巧妙地运用色彩,以鲜嫩的绿色为主调,通过深浅变化表现出丝瓜的成熟度与光影效果,让丝瓜仿佛在阳光下闪耀着生命的光泽,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将丝瓜的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娄师白《丝瓜图》局部图

在构图方面,娄师白独具匠心。他常常将丝瓜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如丝瓜藤蔓、叶片以及偶尔出现的昆虫等,构建出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田园场景。丝瓜或垂挂在藤蔓上,或相互簇拥,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藤蔓的蜿蜒曲折、叶片的疏密分布,都与丝瓜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这种构图方式不仅展现了丝瓜生长的自然环境,更传达出一种宁静、祥和的田园意境,让观者仿佛置身于乡村的瓜架之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娄师白《丝瓜图》局部图

作为齐派艺术的传承者,娄师白在丝瓜作品中充分展现了齐派笔墨的特点。他继承了齐白石大写意的笔墨精神,用笔豪放洒脱,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丰富。在描绘丝瓜时,他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形态,却能传达出深厚的神韵。同时,他又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使作品在具有齐派艺术雄浑大气的同时,又多了一份细腻与灵动。他的笔墨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表达,通过对丝瓜的描绘,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娄师白《丝瓜图》题跋局部图

丝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常被视为福禄的象征。娄师白的丝瓜作品也蕴含着这样的美好寓意,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感受。此外,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无论是丝瓜的鲜嫩欲滴,还是画面中可能出现的蜜蜂、蝴蝶等小生物,都让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传递出一种乐观、闲适的生活情趣,引发观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鸣。

娄师白的丝瓜作品以其形神兼备的描绘、精妙的构图、传承与创新并存的笔墨以及美好的寓意,成为了中国画坛的经典之作。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技艺,将丝瓜这一平凡的题材赋予了深刻的艺术内涵,为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作拍摄)

火光跃动映裙裾,手鼓铿锵踏月殊。

旋若流星穿夜幕,自由魂在足尖呼。

Lot 020

杨之光 吉普赛民间舞

立轴 设色纸本

64×43.5cm

题识:之光旧稿于印度

印文:杨之光

简介:杨之光(1930年10月11日—2016年5月14日),生于中国上海。又名焘甫,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系主任、副院长。曾任广州画院国画系主任、教授、副院长,美协广东分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岭南美术专修学院院长等职。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没骨却形真,无线但神足

杨之光,没骨人物画的创始人,其人物画特点是没骨却形真,无线但神足。堪称人物画新技法表现者的佼佼者。

杨之光《吉普赛民间舞》局部图

杨之光的早期人物画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以较为传统的线条加色的传统方式,在人物造型上也是注重于线条的力度,造型的精准上下功夫。他用传统的线条,结合浓淡得宜的墨色,用纯熟而传统意味很浓的方法去刻画。他的作品无论是在笔墨表达能力和技法运用中,都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 。

杨之光《吉普赛民间舞》局部图

在作品时代感这方面也是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他在作品中的色与墨结合得非常到位,虽然未能有出自己的个人风格,但在继承传统这方面还是能见其用工之处和过人的表现能力。

杨之光《吉普赛民间舞》局部图

杨之光笔下的肖像,每幅皆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笔墨生动,且极富有感染力。他既有徐悲鸿、高剑父的师承精华,又受蒋兆和、叶浅予的教诲影响,又在坚持面向生活的基础上,在创作劳动的过程中,从名山大川和生活大自然中,寻找更多的文化营养。

杨之光《吉普赛民间舞》题跋局部图

他以激情为笔,以学养为墨,尽情挥洒,独创的“杨氏画法”曾成为全国众多习画者的临习范本。

(原作拍摄)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Lot 025

陈佩秋 青蛙

立轴 设色纸本 69×59cm

题识:健碧

印文:陈佩秋

简介:陈佩秋(1923年2月14日—2020年6月26日),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上海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西泠印社理事,也是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原作拍摄)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Lot 026

陈佩秋 花鸟

立轴 设色纸本 78×68cm

题识:健碧

印文:陈佩秋

简介:陈佩秋(1923年2月14日—2020年6月26日),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上海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西泠印社理事,也是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天趣无穷出清新

陈佩秋的花鸟画作品写生功底极为深厚,她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将花卉、鸟类的形态和神韵刻画得栩栩如生。她的作品不仅注重形态上的准确,更追求神韵上的生动。

陈佩秋《花鸟》局部图

陈佩秋在花鸟画中巧妙地运用色彩,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她善于运用对比色和邻近色,使画面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同时,她还注重色彩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画面更加立体生动。

陈佩秋《花鸟》局部图

陈佩秋在花鸟画的构图上也非常讲究,她善于运用留白和剪裁等手法,使画面在构图上更加简洁明了。她的作品往往能够在有限的画面上展现出无限的空间感和意境。陈佩秋以重彩花鸟画奠定了自己在画界的历史地位,她的作品不仅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陈佩秋《花鸟》局部图

陈佩秋在花鸟画领域开创了彩墨结合的新风,她的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也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和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不仅推动了花鸟画的发展,也为其他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陈佩秋《花鸟》题跋钤印局部图

陈佩秋的花鸟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技艺特点以及深远的成就与影响,成为了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

(原作拍摄)

秋风拂尽热,半夜雨淋漓。

绕屋是芭蕉,一枕万响围。

恰似钓鱼船,篷底睡觉时。

Lot 027

黄永玉 一枕万响园

镜心 水墨纸本 128×68cm

题识:癸卯一月十一日画完费时二十天哈哈黄永玉九十九岁于北京太阳城

印文:黄永玉

简介:黄永玉(1924年8月9日-2023年6月13日),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的凤凰县城。土家族人。中国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风格独特,意境营造

黄永玉的山水作品犹如艺术领域的一股清流,以大胆而独特的风貌呈现在观众眼前。他跳脱了传统山水画的严谨范式,不拘泥于古法的皴擦点染,而是以一种自由奔放且充满激情的笔触来描绘山水。在他的画作中,线条不再是单纯的造型手段,而是富有生命力的表达,或蜿蜒曲折如灵动的游龙,或刚劲有力似斩钉截铁,勾勒出的山水轮廓充满了节奏感与韵律美。这种独特的风格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深厚艺术积淀之上的创新与突破,为山水画注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别样的艺术魅力。

黄永玉《一枕万响园》局部图

色彩在黄永玉的山水世界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善于运用鲜明而浓烈的色彩,打破了传统山水画以水墨为主的淡雅色调。在他的笔下,山峦可以是绚烂的紫色,溪流能够呈现出奇幻的蓝色,树木花草更是五彩斑斓。这些大胆的色彩组合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精心构思,与山水的形态、意境相契合,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超凡脱俗的氛围。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赋予了山水以情感和灵魂,使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山水之中。

黄永玉《一枕万响园》局部图

黄永玉的山水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别具一格,往往蕴含着他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思考。他笔下的山水并非单纯的自然景观再现,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感悟。画面中既有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百态的隐喻。例如,他可能会通过描绘一座孤峰,表达对孤独与坚守的理解;用潺潺流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哲思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他的山水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引发观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陷入对生活和生命的沉思。

黄永玉《一枕万响园》题跋局部图

黄永玉的山水画是其个性与情感的直观表达。他以画笔为媒介,将自己豪爽、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融入其中。画面中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气息,无论是雄伟的山川还是灵动的水流,都传递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画家内心的热情与活力,仿佛与画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

(原作拍摄)

老友相逢意趣浓,亲昵之态笑千重。

这般情状真堪画,留取人间作戏踪。

Lot 028

黄永玉 真的呀?

镜心 设色纸本 128×68cm

题识:黄永玉九十五岁即兴

印文:黄永玉画

简介:黄永玉(1924年8月9日-2023年6月13日),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的凤凰县城。土家族人。中国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原作拍摄)

梦想的种子,终成参天之木!

——罗中立

Lot 029

罗中立 牧牛图

油画 49×41cm

题识:Luozhongli罗

简介:罗中立,1948年出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 。现任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第九届顾问,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1997年被评为文化部百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原作拍摄)

触动灵魂的油画家——艾轩

Lot 030

艾轩 静静的冻土

油画 90×90cm

题识:艾轩Aixuan1996

简介:艾轩,生于1947年11月11日,浙江金华人。北京市高级文艺职称评审委员。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

Lot 031

欧豪年 红叶双栖

软片 设色纸本 75.5×30cm

题识:乙丑岁朝豪年英伦客次

印文:欧

简介:欧豪年,1935年生于广东茂名,1970年定居台湾,台湾著名画家、岭南美术馆馆长。1952年师从“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赵少昂门下,其绘画题材兼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画作潇洒灵动、空灵苍茫;书法龙蛇飞动、气势恢宏。曾荣获台湾新闻事务主管部门“国际传播奖”,法国国家美术学会巴黎大宫博物馆双年展特别奖,第二届全球杰出人士金龙奖等荣誉。

(原作拍摄)

紫蔓垂云映碧流,锦鳞逐浪戏清幽。

双禽并立啼声脆,疑是春神落画楼。

Lot 032

欧豪年 紫藤双鸟

镜心 设色纸本 110×63cm

题识:癸亥春月岭南欧介豪年

印文:豪年说明:台湾电视台黄介克先生旧藏

简介:欧豪年,1935年生于广东茂名,1970年定居台湾,台湾著名画家、岭南美术馆馆长。1952年师从“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赵少昂门下,其绘画题材兼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画作潇洒灵动、空灵苍茫;书法龙蛇飞动、气势恢宏。曾荣获台湾新闻事务主管部门“国际传播奖”,法国国家美术学会巴黎大宫博物馆双年展特别奖,第二届全球杰出人士金龙奖等荣誉。

(原作拍摄)

生命的无尽之意

——石虎

Lot 033

石虎 重彩人物画

油画 60×50cm

题识:二零零零石虎

简介:石虎(1942年—2023年9月9日),1942年出生于河北徐水县,1958年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0年入浙江美术学院。1977年任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

(原作拍摄)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乾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Lot 034

贺天健 山居图

扇面 54×19cm

题识:甲辰夏月贺天健

题识:贺天健

简介:贺天健(1891年—1977年),原名贺骏,又名贺炳南,字健叟,别署健父、阿难等,江苏无锡人。其书法作品《东风吹到好江山》曾获世界美术博览会一等奖。出版有《贺天健画集》《贺天健山水册》等,著《学山水画过程自述》。

(原作拍摄)

人才园田,成教班首。

Lot 035

王学仲 题词书法

立轴 水墨纸本 95×50cm

题识:一九九七年十月王学仲书

印文:王学仲印

简介:王学仲 (1925年—2013年)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当代中国书画网艺术顾问。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精通书法、绘画、文学、哲学;是一位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家,创立“黾学”学派。

(原作拍摄)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Lot 036

孔维克 人物

立轴 设色纸本 68×68cm

题识:维克

题识:维克 砚耕堂

简介:孔维克,1956年6月12日生于山东汶上,祖籍曲阜。为孔子第78代嫡系裔孙。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山东画院院长,民革中央委员、中央画院院长、山东省委副主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山东省政协联谊书画院副院长,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

展时代风采 写艺术人生

孔维克深入探究了两千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演变脉络,并结合当代艺术的前沿发展,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笔法线条、意象造型、审美观念及构图方式与现代审美趋势、平面构成、造型理念及形式规则,从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艺术符号、审美典范和绘画风格,构建了别具一格的“孔维克艺术世界”。

孔维克《人物》局部图

孔维克的人物画以传统笔墨为根基,融合现代审美与儒家精神,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构建了兼具时代精神与东方美学的艺术世界,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

孔维克自幼受家庭熏陶,善于丹青,旁涉翰墨,数十年来,他笔耕不辍,精研楷篆隶简,尤擅古意新风。他常于笔端流露思绪,以随笔札记之形式,阐发艺术真谛与哲理思考,这些文字散见于各大报刊,其独特的文思与见解,非世俗所能企及。

孔维克《人物》局部图

孔维克,作为山东地区唯一两度签约“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实力派画家,其作品不仅洋溢着现代恢宏之气,更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当代画坛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多次携作品亮相全国美展,并创作了一系列聚焦时代主题与重大历史事件的佳作。特别是在当代画坛发展的关键时刻,他总能以独到的视角与精湛的技艺,创作出一系列深受赞誉的作品。

孔维克《人物》局部图

孔维克的人物画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创作心态息息相关。他摒弃了世俗的功名利禄,专注于艺术本身,使创作更加自由、随性。他的笔触如行云流水,不拘泥于传统技法,这种自由放松的心态,赋予了他的作品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孔维克的艺术风格融合了古典笔法与现代审美,他擅长将传统书法构成与现代平面构成结合,形成独特的“孔维克艺术世界”。其作品既有儒雅的文人气质,又蕴含强烈的时代精神,如《杏坛讲学》《孔子周游列国图》等系列作品,既保留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又通过现代视角赋予新意。

孔维克《人物》题跋局部图

作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签约艺术家,孔维克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参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文化工程。他的创作不仅推动了中国画人物题材的现代转型,也为当代水墨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原作拍摄)

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

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

喜公与民还旧观,楼前一笑沧波远。

日昏停棹各自归,黄瓜苦菜夸甘肥。

Lot 037

于希宁 大棚归来

立轴 设色纸本 51×157cm

题识:戊寅初冬希宁于泉城

印文:希宁画鈢

简介:于希宁(1913年—2007年),山东潍坊人,原名桂义,字希宁,及长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 。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擅国画。原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笔下绝美秋色,胜似人间天堂

于希宁 的《大棚归来》系列作品以写实手法展现乡村丰收景象,通过黄瓜、辣椒等常见蔬菜的生动刻画,传递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

于希宁《大棚归来》局部图

于希宁 的黄瓜作品以质朴、醇厚的艺术语言诠释了日常事物的丰富美感。他通过工写结合的技法,精准刻画黄瓜的形态特征,同时融入潇洒不羁的笔法,使作品既具象又富有诗意。这种创作方式既保留了物象的生动性,又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意境。

于希宁《大棚归来》局部图

作品聚焦农村日常场景,如黄瓜、辣椒、佛手瓜等蔬菜的描绘,源于画家亲自种植体验。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鲜活的色彩,将田园生活的野趣与书卷气融合,使画面既有乡土气息又不失艺术美感。于希宁笔下的黄瓜常与丝瓜、葡萄等蔬果组合出现,他擅长用淡墨勾勒外形,辅以浓墨点苔,通过墨色浓淡变化表现瓜体纹理与光影。这种技法既保留了瓜果的鲜活质感,又赋予画面以静谧雅致的气息。

于希宁《大棚归来》局部图

于希宁晚年仍坚持写生观察,如《大棚归来》系列延续了他“半工半简”的创作理念。他通过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如藤萝花期变化),将传统技法与现代观察结合,形成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特征的绘画语言。

于希宁《大棚归来》钤印局部图

于希宁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观察黄瓜生长状态,将农耕文化融入笔端。例如,他通过黄瓜藤蔓的缠绕姿态,隐喻生命力的顽强与自然韵律,使作品兼具写实性与人文关怀。

(原作拍摄)

越是画得不好的人,其实作怪的事越多。

——朱新建

Lot 038

朱新建 美人图

油画

40×37cm

题识:大丰新建

简介:朱新建(1953年—2014年2月10日)江苏南京人。198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留校任教、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原作拍摄)

卧虎跳龙遗笔墨,祗今精悍满江山。

Lot 039

汤文选 水墨虎

托片 水墨纸本 68×68cm

题识:壬申五月文选写意

印文:文选 汤

简介:汤文选(1925年—2009年)湖北孝感人。师从张肇铬、张振铎、王霞宙。1949年毕业于武昌艺专,师从张肇铬、张振铎、王震宙。1951年进修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1952年起在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湖北分会副主席,湖北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湖北省花鸟画刊授学院院长,东湖书画院副院长,湖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现任北京中华炎黄书画院副院长,寓居北京。一级美术师,擅长中国画。为:湖北四老之一(其余三人为周韶华,鲁慕迅,冯今松诸先生)。

水墨淋漓,气韵生动

汤文选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以其水墨画虎而闻名。他的画作不仅展现了老虎的生动形象和奇妙神韵,更重要的是,通过老虎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汤文选的水墨画虎,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流露,他通过老虎这一动物形象,传达了自己对于生命、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和深厚情感。

汤文选《水墨虎》局部图

在艺术表现上,汤文选的水墨画虎突破了传统画法的局限,以超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了一个天人合一、慈悲为怀、威震山岳、大气磅礴的拟人化老虎世界。他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以及笔触的轻重缓急,展现了老虎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情感,使得他的画作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人文关怀。

汤文选《水墨虎》局部图

汤文选的画虎作品,不仅仅是对于动物形态的描绘,更是对于生命本质的探索和对于人性美好的追求。他通过老虎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本性的赞美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老虎不再是单纯的猛兽形象,而是成为了传递爱与关怀、善意与勇气的象征。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汤文选的水墨画虎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汤文选《水墨虎》题跋局部图

汤文选的水墨画虎不仅是中国画坛的一大贡献,更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典范。他的作品通过对老虎形象的独特诠释,传达了对于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体验,为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Lot 040

韩伍 人物

托片 设色纸本 122×62cm

题识:戊子春韩伍

印文:韩

简介:韩伍(1936年—),满族,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1956年毕业于行知艺术学校,曾任上海市第七、八届政协委员及儿童时代社《哈哈画报》编辑室主任 。擅长中国画、连环画,代表作品《灯花》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比二等奖,《五彩路》获1963年全国首届连环画评比三等奖,出版《韩伍画集》《小巷童年》《诗经彩绘》等。在日本、香港、新加坡举办个展,多幅作品被中国国家美术馆收藏 。

笔墨绘世相,情韵诉心声

韩伍作为当代画坛独具风格的人物画家,其作品以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艺术内涵,在众多人物画中脱颖而出。他以笔墨为媒介,勾勒出世间百态,传递出细腻情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韩伍《人物》局部图

韩伍具备极强的造型能力,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精准而传神。无论是古代的文人雅士、市井百姓,还是现代的各色人物,他都能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抓住人物的特征和神韵。在描绘人物面部表情时,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眼神、嘴角等细微之处,将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他画的古代老者,皱纹里仿佛藏着岁月的沧桑,深邃的眼神透露出智慧与从容;而描绘孩童时,圆润的线条和灵动的神态则尽显天真无邪。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个性,仿佛从历史或生活的画卷中走来,让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韩伍《人物》局部图

韩伍的笔墨技法灵动洒脱,富有韵律感。他运用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变化,以及墨色的干湿、浓淡、焦清对比,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在表现人物的衣纹时,线条流畅自然,或飘逸或刚劲,体现出衣物的质感和人物的动态。墨色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以浓墨突出重点部位,增强画面的立体感;用淡墨渲染背景或柔和的部分,营造出朦胧的意境。他的笔墨既有传统中国画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使作品在古朴中透露出时代气息。

韩伍《人物》局部图

韩伍的人物作品题材多元丰富,且十分贴近生活。他既钟情于历史故事和古典文学中的人物,通过绘画重新诠释经典,让观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民众,描绘他们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他画过热闹的市井集市,人物穿梭其中,买卖交易、谈笑风生,充满了生活气息;也画过宁静的乡村生活,老人在树下休憩,孩童在田间嬉戏,展现出田园生活的质朴与美好。这种广泛的题材选择,使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能让不同层次的观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熟悉和喜爱的元素。

韩伍《人物》局部图

在韩伍的作品中,情感表达细腻真挚。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物的同情与理解融入到笔墨之中,使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他描绘的底层劳动人民,脸上带着艰辛与坚韧,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内心的坚强;而表现亲情、友情等主题的作品,则充满了温暖与感动,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这种情感的传递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艺术,成为了画家与观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

韩伍《人物》题跋局部图

经过多年的艺术探索和实践,韩伍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既有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又兼具写实的特点,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艺术的平衡。他将写实的人物造型与写意的笔墨表现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效果。这种独特的风格使他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为人物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韩伍的人物作品以其精准的造型、灵动的笔墨、多元的题材、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以画笔记录时代,描绘人生,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观者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艺术盛宴。

(原作拍摄)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Lot 041

张桂铭 花鸟

托片 设色纸本 49×46cm

题识:桂铭

印文:张 桂铭

简介:张桂铭,1939年生于浙江绍兴,196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入上海中国画院。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刘海粟美术馆执行馆长,1988年被评聘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美协常务理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等。

(原作拍摄)

“至诚无息”

——李瑞年

Lot 042

李瑞年 小鸡图

油画 40×30cm

题识:瑞年6.3

简介:李瑞年生于1910,卒于1985,油画家,天津人。1929年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习西洋画1933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和法国巴黎国立高等学校学习。出版有《李瑞年作品小辑》《怎样画风景》。另有山西大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副教授李瑞年等。

(原作拍摄)

赋华于朴实之中,这是极难得的艺术风格。

——卫天霖

Lot 043

卫天霖 瓶花

油画

49×33cm

简介:卫天霖(1898年8月—1977年3月),1898年8月22日生于山西汾阳人。是中国现代油画家。字雨三。

Lot 044

齐良巳 朱砂红花

软片 设色纸本

90×48cm

题识:良巳写意

印文:师从白石

简介:齐良巳 (1923年—1988年),字子泷,号迟迟,白石五子,胡宝珠所生。曾先後就读於北平国立艺专、北平辅仁大学美术系。

(原作拍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Lot 045

王镛 秋日

立轴 设色纸本

33×27.5cm

题识:甲子年王镛画

印文:王镛之鈢

简介:王镛,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1979年考取中央美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先生的指导,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 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沧浪书社社员。

墨彩交融,意趣天成

王镛作为当代书坛画界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其大鸡图作品独树一帜,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相融合,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出别样的魅力,为当代花鸟画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镛在大鸡图的造型设计上大胆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他将大鸡的身形、羽毛等特征进行适度夸张,使大鸡的形象更加生动突出。大鸡的冠子鲜红硕大,高耸于头顶,仿佛燃烧的火焰,极具视觉冲击力;身体则以简洁而富有张力的线条勾勒,或丰满圆润,或矫健挺拔,展现出大鸡的不同姿态和神韵。这种夸张变形的造型并非脱离实际,而是在对大鸡形态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提炼,既保留了大鸡的基本特征,又赋予了其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观者一眼便能感受到大鸡的威武与灵动。

王镛《秋日》局部图

在笔墨运用方面,王镛的笔触粗犷豪放,又不失灵动洒脱。他以浓淡、干湿、疏密变化的墨色来表现大鸡的羽毛质感。用浓墨重笔描绘大鸡的背部、尾部等主要部位,展现出羽毛的浓密与厚重;以淡墨轻染腹部等柔和之处,体现出羽毛的轻柔与蓬松。线条的运用更是富有变化,时而刚劲有力,勾勒出大鸡的骨骼轮廓;时而婉转流畅,表现出羽毛的飘逸动态。在画大鸡的脚爪时,笔力遒劲,线条如铁画银钩,将脚爪的刚劲有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粗犷与灵动相结合的笔墨风格,使大鸡图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艺术的活力。

王镛《秋日》局部图

王镛在大鸡图的色彩搭配上独具匠心。大鸡的羽毛色彩丰富多样,他巧妙地运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如大鸡的红色冠子与五彩羽毛形成强烈对比,红色的热烈与羽毛色彩的斑斓相互映衬,使大鸡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同时,他又注重色彩的和谐统一,以墨色为底,将各种鲜艳的色彩统一在整体的色调之中,避免色彩的杂乱无章。背景的色彩处理也十分简洁,或淡雅素净,或与大鸡色彩相呼应,进一步烘托出大鸡的形象,使整个画面色彩既丰富又协调。

王镛《秋日》钤印局部图

构图上,王镛的大鸡图简洁明快,注重气韵生动。他常常以大鸡为主体,将其置于画面的显著位置,通过大鸡的动态和视线引导观者的目光。周围配以简洁的景物,如几块石头、几株小草,起到衬托主体的作用,又不喧宾夺主。画面留白巧妙,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使整个构图疏密得当,虚实相生。大鸡的姿态各异,或昂首挺立,或低头觅食,或引颈长鸣,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仿佛能让人听到大鸡的啼鸣声,感受到画面的生机与活力。

王镛《秋日》题跋局部图

大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的寓意,象征着大吉大利、生机勃勃。王镛通过大鸡图传达出这种美好的寓意,同时也赋予了大鸡以精神象征的意义。他笔下的大鸡不仅是自然物象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代表着积极向上、勇敢自信的生活态度。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大鸡的外在美,更能从中汲取到一种精神力量,引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王镛的大鸡图以其独特的造型设计、豪放的笔墨运用、鲜明的色彩搭配、简洁的构图布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成为当代花鸟画中的经典之作。他以艺术家的敏锐视角和创新精神,为大鸡这一传统题材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原作拍摄)

浓黛消香淡两蛾,花阴试步学凌波。

专房自倚倾城色,不怕凉风到扇罗。

Lot 046

苗再新 仕女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34×52cm

题识:戊子年夏苗再新

印文:苗再新印 淡味斋

简介:苗再新 ,1953年生,山东栖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文化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和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导师、北京文史馆馆员、北京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武警部队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