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头条

清风润校园,廉洁育新芽

2025-08-20 19:30:44   来源:财讯网

“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正。”这句出自《青莲记·访友》的箴言,穿越千年时光,依然在华夏大地上回响。莲花生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这种自然界的奇迹,恰似中华民族对廉洁品格的永恒追求。从《诗经》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清苦坚守,到屈原“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的自我鞭策;从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铁骨,到郑板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廉洁文化早已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基因之中。它不仅是个人品格的修养,更是民族精神的脊梁。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先贤以生命践行廉洁之道。东汉杨震深夜拒金,留下“四知”佳话;北宋包拯铁面无私,“包青天”的传说至今仍在民间传颂;明代海瑞两袖清风,离任时“囊无余资,仅图书数卷”。这些故事如同星辰,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天空,也为我们树立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正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廉洁,正是这种“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完美结合。时光流转,廉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种根植于民族血脉的品格,在当代依然被坚守与传承。从基层工作者扎根一线、务实为民,到各行各业从业者坚守底线、清正履职,无数人用行动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学校,倾听百姓心声;精简冗余流程,让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效率;厉行勤俭节约,拒绝铺张浪费。这些细节,正是廉洁精神在当代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校园是廉洁文化的沃土,更是青年成长的摇篮。在“清风正气满校园,廉洁护航绘新篇”的主题下,我们的校园正以创新的形式,将廉洁精神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从“话廉润心”征文到“视廉清心”视频,从“画廉正心”创意到“廉洁金句”微课,每一项活动都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让廉洁意识在年轻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在课堂上,教师以身作则,将廉洁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历史课堂上,老师用海瑞的“海青天”故事,诠释“公生明,廉生威”的道理;经济学课堂上,通过“厉行节约”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文学课堂上,诵读《爱莲说》时,师生共同探讨“出淤泥而不染”的现实意义。这些课堂实践,让廉洁教育不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具象为可感可知的智慧。课外活动中,廉洁实践更是丰富多彩。某校组织学生走进“包公祠”,在斑驳的碑刻前聆听历史的回声;更有学生自发创作廉洁主题漫画,用画笔勾勒“清正廉洁”的形象。这些活动让廉洁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青年学子成长路上的明灯。

走进校史馆,让我想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更让我想到《诗经》中“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教诲——廉洁从来不是束缚,而是对初心的守护。《论语》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古训,与新时代“正风气树新风”的追求相融,让年轻学子在古今对话中读懂:廉洁不是束缚的锁链,而是成长的羽翼。暮色中的实验楼,总亮着几盏不眠的灯。去年深秋,我曾与团队通宵调试机器人,却因经费短缺陷入困境。正当焦虑时,导师悄悄送来一叠票据:“这是去年项目结余的经费,你们接着用。”他转身时,白发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仿佛一盏不灭的灯——这盏灯,照亮的不仅是科研之路,更是知识分子“不越底线、不计得失”的精神传承。

从古至今,廉洁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校园这片净土上,我们以文化浸润心灵,以行动践行初心,让廉洁之风代代相传。当每一个青年都成为廉洁精神的传承者,当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正气文化的孵化器,我们终将绘就一幅“清风正气满乾坤”的时代画卷。校园喷泉喷出的泉水总让我想起东汉杨震“四知拒金”的清冽。那夜“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叩问,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回响。而今,这份清廉的品格正以另一种姿态流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自习室里,同学自觉归还多借的书籍;食堂窗口,打饭阿姨将多找的零钱轻轻放回;实验室中,导师反复叮嘱“数据真实是科研的底线”。廉洁如水,不因微小而放纵,不因隐秘而妥协,它润泽的不仅是校园的规矩,更是年轻心灵里那方澄明的天地。

廉洁之风,终将吹向更广阔的天地。廉洁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在校园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品格修炼,更是未来社会的雏形——这里的学生,将成长为“清如水、明如镜”的建设者;这里的教师,将成为“以德施教、以廉育人”的引路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需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守护廉洁之树常青。让我们以校园为起点,将廉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清风正气浸润每一寸土地,让廉洁护航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

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署名 刘迅 牛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