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曙光初现的鲁北平原上,棘围村宛如一颗经时光精心打磨过的珍珠,静静地安卧于武城这片土地之上。百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往昔那被煤烟缭绕的房檐、因秸秆燃烧而似云霞般的景象以及被柴油机搅动起来的尘沙,都已然成为了历史。当清晨的第一缕金色阳光洒落到光伏镜面上时,无数点清亮的光芒便会如轻纱般漫过那一片片青砖白瓦,使得整个村庄仿佛都沉浸在那如琉璃般湛蓝的光影之中。而这场从灰暗到翠绿的转变,不仅仅是一出有关能源变革的宏大剧目,更是一曲田园牧歌,一首饱含着爱的赞歌。
一、雾锁柴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物质能源的旧时光景(20世纪80年代前)
(一)秸秆炊烟里的晨昏
天刚蒙蒙亮,棘围村就有妇女弓着腰跪在灶台上,往灶膛里塞满晒干的玉米秸秆,火苗窜出来四下乱蹿,掉到青砖地上的火星瞬间就不见了踪影,浓浓的黑烟从熏得七零八碎的烟囱中倒灌进来,呛得她缩了回去,眼睫毛上沾满了烟尘随着泪水一起流了下来……这几乎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棘围村每家每户每一个清晨的标准景象。
那时候,全村 95%的人都烧秸秆、枯枝来度过每一天。秋收过后,田野就像被翻动过的账本,男人们拿着镰刀割最后几棵秸秆,女人们背着竹筐穿梭于田埂间捡碎柴,就连孩子也要拎着柳条篮子把散落在路旁的禾秆一个个拢起来。“院子里一家子至少囤三四吨秸秆过冬,院墙根底下,房檐下都是,走路都得侧着身子过。”八十多岁的王爷爷蹲在光伏板下的凉棚里回忆,手微微摩挲着竹椅,“一捆一捆码得比人还高,晚上能听见老鼠在里面打架,开春的时候还得担心失火呢。”
图 1昔日里村庄的普遍景象
(二)烟火背后的能源困局
这些秸秆不仅作为灶火燃料,也是村民们取暖的来源。把秸秆扔进自家炕道点上火,热气顺着砖缝钻到炕面,但冒出的烟全都黏附在房间里。“半夜总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烟味,嗓子像是塞了一团干草,摸黑去把窗户推开,冷风一阵接一阵吹过来,直打哆嗦。”王爷爷的老伴插话道:“那会儿村里娃娃个个鼻涕横飞,冬天家里咳嗽的声音能盖住北风,听着就揪心。”
煤油灯的光晕成了他们唯一的夜视工具。小小的灯火在铁皮灯罩里跳动,只够照到炕桌的一半,孩子们趴在那里写字时,眼睛恨不得伸到本子上去,后来都成了“对眼”。“最愁的是每个月 5-10 块煤油钱,等于一个壮劳力两天的工分,占了一户人家十分之一的钱。”“有个家里省煤油,天一黑一家人都往炕上一躺,孩子就问:‘娘,星星睡了吗?’他就说:‘星星也怕黑呢!’”村史记录员李奶奶摩挲着泛黄的笔记本,上面是诉不完的酸涩泪。以木头为生的村子就连刮风都是土腥味,“村子边上的果树林越来越少,村口的黄土地被大雨冲刷得沟壑横流,春季的大风从屋檐下经过,把院子里晾的粮食打成一片灰尘。”“河水浑浊,灰暗的天空里蒸出来的窝头带着土味儿。”“记得以前蹲在河边洗衣服,都半天见不着盆底里的皂角泡沫了”,李奶奶指着眼前清亮的小河嘟囔道。
二、黑雪漫天:改革开放时期煤炭时代的挣扎与阵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一)煤烟笼罩的寒冬
八十年代末一个秋天的下午,村支书带着块煤闯进广播室:“这黑货比秸棵好烧,打着点,冒的烟也少。”还没容他把话说完,大伙早跑到了供销社的煤堆前了。有伸手掰下一块闻一闻香不香的,也有打碎小块煤拿回自家去试烧的。“俺们上灶那阵儿冒的烟黑不溜秋的,可屋里干净多了。”用过两年煤的家庭烟囱里冒出的是“黑烟”,而王爷爷家却再也没听到“土楼”里的声音了。“有一年正月十五,俺提着灯笼串个门子,灯笼都照透煤烟了,走几米远就得喊一声人有没有啊?”王爷爷说到这里眯着眼看着远方笑了一下,眼神却是沉甸甸的。
(二)烟雾弥漫的杀机
更让人揪心的是煤烟里的“隐形杀手”。村卫生室的登记本上,九十年代的咳嗽、哮喘是八十年代的三倍。最冷的一个冬天,诊所里都是人,止咳糖浆成了一种紧缺物资,氧气瓶也只能轮着吸。“那时候我看到最严重的冬季是一个拖拉机去镇医院了,一车小孩在拖拉机斗子里睡着了……”一个退休村医说,“冬天的时候二十几个孩子都肺炎了,在拖拉机后面跑两公里抬上去吧,就这还有哭得跟狗似的,声音都能传到二里地远。”他还留着那时的处方单本子,上面写着融化的泪水。
农忙时节的柴油机又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里开了很多拖拉机,到了麦收季节,村口排起长队加柴火,机器轰鸣震破窗纸,但是一升柴油的价格也跟着国际石油市场忽高忽低,1993年秋天,从1.8元飞涨至2.5元。有户人家小麦快熟透了,但是没钱再买油割下自家庄稼,只能眼睁睁看着金灿灿的小麦散落在麦田中。“刘大户蹲在那里抹眼泪啊,“这是啥玩意儿呀?这柴油比金子都贵”,后来就把自家的牛牵出来了,牛脚蹬到麦茬里头咯吱咯吱响呢。”
三、微光破晓:新世纪以来电力普及的温柔过渡(2000年后)
2000年的春天,一溜银线顺着电线杆爬上棘围村。施工队架线的时候,村民们搬着小板凳过来看热闹:孩子们在工程车上蹦来跳去,爷爷奶奶摸着崭新的电线杆:“这铁棍子比槐树都直!”第一盏灯亮起来的时候,七十岁的陈奶奶摸着灯泡哭:“我这一辈子就没见过这么亮的灯,一根针掉地上都能看见。”
到2005年的时候,村里全部都通电了,八成的家庭都有电视机,三成家庭有冰箱。风扇一开,整个屋子都飘满了槐花香。“那时候《还珠格格》火得很,有电视的人都家门大开,院子里站得满满的,有的大人蹲窗户上,有的踮起脚尖看……那家有部能收到卫星的电视,晚上屋里屋外都坐不下人。”李婶说,“有一户人家的电视信号特别好,一到了夏天,他们就在门口摆个小马扎,有人想进去就让别人给蹬梯子爬进去……”
图 2电塔进村庄
于是,电又开始是新的愁绪——五十块钱一个月还是八十块钱一个月,大家伙都在夏夜把空调调到二十八度,冬天也睡醒再说。半夜里要是再冷,就会打开电暖器吹一阵风。“我记得我出去收电费,张婶家那表走得越来越慢,才知道她家里没电了。她把电冰箱那个插头拔了,把冻肉包被裹着。她说,“这个电费啊,去买两斤肉的,把这个东西歇着就是了。”村电工哭诉着。
更让人牵挂的是,远方的火电厂还在为这光明烧着煤。村干部们去邻县考察时,看见人家屋顶的光伏板在阳光下闪光,厕所旁的沼气池冒着气泡,回来的路上,书记望着车窗外的田野:“咱村也该尝尝‘不花钱的能源 ' 了。”
四、天闪云影:新时代以来新能源编绘的绿野仙境(2015 年后)
(一)阳光吻过的屋顶
伴随着2015 年的春风,太阳能热水器模型被县能源局的人员带进了村庄。
到 2024 年,太阳能热水器已坐落于五分之一的村民家里。清晨的阳光抚摸过的集热管,龙头一拧,温热的水就流进村民们的木盆,映着窗外的月季的影子。农家院子里的光伏板正把阳光变成电流,"这光呀,不光能暖身子,还能生钱嘞!"
图 3图4太阳能的到来
2017 年,王爷爷家的屋顶率先铺上了光伏板。蓝色的板仰望着天空沐浴着阳光,像给房子戴了顶水晶冠,第一个月就发了 300 多度电,卖电的 50 元钱。
如今,村里 10% 的屋顶都成了"阳光银行"。站在村头的望台向下看去,光伏板在阳光下铺成蓝色的海,伴随着云影掠过,板面上的光跟着流动,好似千万条银鱼戏水,不逊色于海边的海浪。
五、蝶变新生:新时代新能源驱动的新形势乡村发展(2016年后)
分布式光伏的规模化应用成为村子能源转型的核心引擎。截至2024年,全村10%的农户已实现光伏板覆盖屋顶,形成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微型能源。这种分散式能源生产模式,降低了农户用电成本,并且通过“卖电收益”创造了稳定的副业收入,在不占用时间的前提下实现了“阳光变金”。
沼气技术的推广,则完成了农业生态链的闭环构建。通过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厌氧发酵,棘围村实现了“废弃物-沼气-有机肥”的循环转化:沼气满足农户炊事能源需求,替代传统化石燃料;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料反哺农田,推动种植模式向绿色生态转型。数据显示,采用沼肥种植的小麦、蔬菜,因品质提升使市场售价较普通农产品高出50%-100%,并通过电商渠道拓展至城市消费市场,形成“生态溢价”的经济激励机制。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既解决了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又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了农业附加值,重构了乡村生产与生态的平衡关系。
新能源的深度渗透,更带来了乡村社会结构的积极变革。随着能源产业创造维修、运维、电商等新职业岗位,棘围村出现青年返乡潮——2018-2024年,累计有37名青年回流创业,涵盖新能源设备维修、有机农产品电商等领域,平均年收入达8-12万元,超过外出务工水平。人口回流不仅缓解了乡村“空心化”,更带回了新观念、新技术,推动村庄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创新”转变。这种以能源转型为支点的乡村振兴实践,证明了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可能。
图 4图6图7风力等系能源的出现
如今的棘围村,新能源已从单纯的能源供给,升级为驱动产业融合、生态改善、人才回流的综合性发展要素,其经验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绿色转型绝非成本负担,而是乡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大机遇。
图 8天然气步入村庄
六、尾声:月光下的银色伏海
暮色中光伏板缓缓暗下来,却还留存着阳光的余温。广场上、马路边,路灯亮了,是光伏电站中电能的召唤,晕暗的光亮晕染着橘黄色的晚霞,透过一片片槐树叶,在地面上洒下碎银似的斑影,一副惬意美好的画面由此被自然万物描绘出来。老人们说故事,孩子们你追我跑,远处的光伏电站像一片安静的蓝山,守着村庄的梦。
这场从煤烟到阳光的变革,用了三十多年。棘围村像一本摊开的书,每一页都写着:乡村的美,从来不是与自然相争,而是与天地共生。当光伏板接住阳光,当沼气留住草木的魂,当每一缕风都带着清香,乡村便成了自然的一部分,美得如诗如画,动人心弦。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会出现更多像棘围村这样的村庄,使得阳光生金,清风送暖,希望在每一寸土地中生出芽孢。而棘围村的故事呢,将会宛如村口的那棵老槐树,于时光当中扎下根基,继而抽出崭新的枝桠,告知每一位过路人:只要和自然友好地相处,便能够收获仿若仙境般的美好。
作者姓名:徐薇
指导老师:刘兆宇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