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一〇〇医院,有这样一群共产党员,他们怀揣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成为推动医院建设发展、服务官兵群众健康的先锋模范,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生动诠释着融通医疗“红医精神”和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丁红梅:烧伤病区里的 “生命旗帜”
外科党支部书记、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护士长丁红梅,是烧伤病区中那面永不褪色的 “生命旗帜”。她的身影在病房里穿梭,带着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对护理工作极致的追求。
从大学毕业踏入医疗行业至今,18年的光阴沉淀,丁红梅从青涩女学生成长为科室护理工作带头人。2014年昆山爆炸事故救援中,面对10名90%以上特重烧伤患者,她驻守科室30个昼夜。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危险的任务,烧伤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救治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精准的判断。丁红梅凭借着精湛专业技能和顽强毅力,带领团队精心呵护患者,从换药、处理创面,到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最终创下苏州市最高救治成功率。同事们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都对丁红梅的坚持和勇气赞不绝口,她用实际行动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022年上海抗疫攻坚时期,丁红梅再次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带队援沪53天。每天超负荷工作8小时,她忍受着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压力,丝毫不敢松懈。在方舱医院里,她带领团队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防护流程,从防护装备的穿脱,到病房的消杀、患者的护理,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医护队员 “零感染” 凯旋。她的专业素养和牺牲精神,赢得了抗疫战场上的尊重和赞誉。
在护理专业领域,丁红梅勇于创新。2019年,她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中长导管置管术,为长期治疗患者建立 “无痛输液生命线”,让众多患者受益。她对患者充满仁爱之心,为会阴烧伤患者设计银离子导管隔离技术,减少感染风险;为临终病人连续握手安抚,给予患者最后的温暖和尊严。患者称她 “燕尾帽下的生命天使”,同事赞其 “党员先锋的鲜活教科书”,而丁红梅始终谦逊地说:“党员的初心,就是要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芒。”
陈瑞峰:老年医学的“仁心卫士”
老年医学科医师陈瑞峰,从医二十载,用 “医者仁心” 的情怀守护着老年患者的健康,成为了老人们贴心的 “健康卫士”。
2023年新冠疫情期间,陈瑞峰负责老年科三区诊疗工作。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低下,在疫情面前更加脆弱。陈瑞峰深知责任重大,他积极抢救患者,为组建新病区连续 48小时驻守科室。他创新“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集合各方力量为重症患者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推行“个性化照护方案”,让失能老人得到精准呵护。他的付出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赞誉,曾一天连续收到4面锦旗,成为患者口中 “值得托付生命的好医生”。
2024年,陈瑞峰加入“背包医护” 团队,定期走访社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他不怕风吹雨打,曾冒雨穿街走巷为独居老人送药,确保老人按时用药。在专业上,他是永不止步的学习者,苦练临床基本功,积极钻研老年病诊疗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面对医患矛盾,他用 “倾听—解释—共情” 三步法化解难题,积极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在为兵服务中,他先后赴多地执行医疗保障任务,用过硬技术赢得官兵赞誉。他常对年轻医生说:“医生的白大褂下,不仅是医术,更是党员的初心。” 他的办公桌前,永远放着一本写满患者随访记录的笔记本,那是他践行使命的无声见证。
戴正青:内科护理的“暖心标杆”
内科党支部党员戴正青,是内科病房里那抹温暖的曙光。她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融入到每一个护理细节中,成为患者心中的 “暖心标杆”。
每天清晨,戴正青总是提前到达病房,开启一天的忙碌工作。她深知党员的言行对患者有着重要的影响,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从无菌操作到用药核对,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成为同事们学习的榜样。
戴正青总是积极报名参与医院义诊和 “背包医生”上门服务。她背着医疗包穿梭在大街小巷,为居民提供免费的护理服务、健康咨询和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她深知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特别是老年患者,行动不便、健康意识薄弱,更需要关爱和帮助。因此,她创新 “三多”护理法:多一句解释、多一次巡视、多一声问候,让老年患者感受到贴心的关怀。
面对情绪焦虑的家属,戴正青用“共情沟通术” 化解紧张气氛。曾有一位术后患者家属因担忧彻夜难眠,戴正青连续三晚下班后留在病房,用专业讲解和暖心陪伴驱散家属的焦虑。她还创立 “二次核对法” 降低护理文书差错率,总结 “无痛进针技巧” 减轻患者静脉穿刺的痛苦。同事说她是 “行走的护理手册”,患者赞她是 “病房里的暖光”,而她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姿态:“护理工作没有惊天动地,却要让每一份细微之处都透着党员的担当。”
韩娟:检验战线的“质量守门人”
检验科副主任韩娟,秉持“质量第一、服务临床” 的理念,在检验战线上守护着医疗数据的质量和安全,是当之无愧的 “质量守门人”。
2024年,韩娟带领团队推动 PCR 项目落地。从实验室改造、仪器调试到项目试运行,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她多次整改检验科实验室布局、完善资料,最终使检验科顺利取得生物安全备案和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验收合格证。在质量管理中,她主导开展全面质控,定期组织培训、进行满意度调查,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交流。2024年科室在省市级室间质评中成绩优异,2025年实现常规检验项目省级互认,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精准、更可靠的依据。
面对门急诊窗口的高负荷工作,韩娟从不退缩。人员紧缺时,她主动顶上,为病人答疑解惑,安抚患者情绪,帮助解决问题。她对全院标本实行条形码签收管理,降低漏检率,建立 “危急值” 报告制度,对报告时间和内容进行严格监控,及时与信息科及临床科室沟通协调,保证检验流程的顺畅与准确。针对危急重病人,她开通绿色通道,与妇产科、口腔科协商加急处理宫外孕HCG、传染病四项等项目;为军人及高龄失能老人设置专门采血窗口,优先服务,真正做到为军惠民。
她深知检验数据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性,常说:“检验数据是临床的眼睛,我们要让这双眼睛看得更准、更清。” 实验室里那一排排整齐的质控记录,就是她用党员初心书写的 “质量答卷”。
在苏州一〇〇医院,丁红梅、陈瑞峰、戴正青、韩娟等优秀党员先锋,既是技术尖兵,用创新和专业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也是暖心使者,用爱心和耐心关怀每一位患者,更是生命守护者,用奉献和担当践行着医者的初心和使命。在医院的各个角落,那抹党员的红色始终在医患之间传递着温暖与力量,成为医疗卫生战线上最亮丽的风景。(陆春芳、朱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