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江山市勤俭村曾因其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实践而闻名全国,被誉为“中国农民哲学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位于浙赣两省交界处的小山村通过系统开展农民学哲学活动,创造了理论大众化的典型案例。从1964年开始正式学习《矛盾论》,到1969年参加金华“积代会”,再到1970年《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种田人就是能学好用好哲学》,勤俭村逐渐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在十余年的学哲学实践中,勤俭村形成了以“农民哲学家”姜汝旺、全国人大代表戴香妹和“哲学三姐妹”为代表的一批理论骨干,创作了大量发表在《人民日报》《红旗》等重要媒体的文章,展现了“精神原子弹”的强大威力,构成了勤俭村独特的哲学文化遗产。
一、勤俭村哲学文化资源的现实意义
勤俭村的农民哲学文化遗产具有多重价值:一是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要历史见证,记录了中国农村思想文化变革的关键历程;二是探索出的理论通俗化表达和实践化运用方法,为新时代推进理论宣传提供了借鉴;三是通过学哲学活动打破传统宗族观念,树立社会主义集体意识,促进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四是勤俭村地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四省交界地带,具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理论共享和发展协同的独特价值。
然而,这些文化资源面临保护不足、传承断层、传播方式陈旧、区域联动不足等挑战。时至今日,如何让这一红色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思想动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勤俭村的历史积淀和区位优势,提出打造四省边际新型农民特色培训基地的构想,以创新方式传承红色哲学村遗产,构建新时代理论培育高地。
二、勤俭村哲学文化资源开发与培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构想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勤俭村哲学文化资源与现代理论传播相结合,促进四省边际地区农民理论素养和文化素质提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思想引领和智力支持。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勤俭村为核心的四省边际新型农民特色培训基地,形成“一核多点、辐射四省”的培训网络体系,年培训新型农民5000人次以上;到2030年,将培训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理论传播创新示范区和乡村人才培育高地,年培训规模达1万人次,成为乡村振兴的思想文化引领中心。
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实现传统资源现代转化;三是坚持区域协同,推动四省边际地区共建共享;四是坚持需求导向,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和实际需求;五是坚持创新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传播效果。
三、勤俭村哲学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对策
(一)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
首先,建立勤俭村哲学文化数字档案馆,组织专业力量全面收集、整理、数字化保存相关文献资料、实物、影像和口述史料。重点恢复《人民日报》《红旗》等媒体刊发的勤俭人原创文章,以及历史照片、影像资料,保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其次,打造勤俭村哲学文化展示中心,通过现代化展陈手段,生动再现学哲学历史进程,展示农民哲学家的思想成果。最后,开发“农民哲学家”系列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包含勤俭村哲理名句的文创用品,如“大石头离开小石头砌不成墙”、“毛毛雨湿衣裳,一不小心上大当”等,提升哲学文化资源的社会影响力。
勤俭村要充分发掘历史遗址资源,将当年的农民政治学校、学习场所等保护起来,打造成为沉浸式体验点。重点保护姜汝旺故居、戴香妹故居等历史人物活动地点,制作历史场景复原,让参训农民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当年学哲学的氛围。同时,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设计“红色哲学村”精品线路,将学习、参观、体验有机结合,增强哲学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学习实践创新与理论传播升级
构建“新时代勤俭学习法”,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开发适应当代农民特点的学习方法。勤俭村当年的学习形式多样,包括农民政治学校学习班、活学活用讲用会、激荡思想辩论会等,新时代的“勤俭学习法”应继承这些优良传统,同时避免“活学活用”中可能出现的简单化、片面化问题,将“活学活用”与系统学习相结合,形成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并重的特色学习方法。
打造“田间哲学课堂”,设计开发一系列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的哲学微课,组建专业授课团队和乡村理论宣讲队,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实现理论宣传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课程设置要突出实用性,围绕农民关心的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乡村治理等热点问题,用哲学思维提供分析视角和解决路径,使理论真正“接地气”。
建设“四省边际农民在线学习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提供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政策解读等多元化内容,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平台采用微课、情景剧、动画等多种形式,增强学习吸引力。同时开发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让农民随时随地学习,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学习便捷性。
(三)区域协同发展与边际效应提升
建立四省边际农民培训联盟,联合四省民政、农业农村、教育等部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共同制定培训规划,整合培训资源,实现四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盟可设立常设秘书处,负责日常协调和工作推进,每年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培训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定期举办“边际农民论坛”,邀请各省农业专家、理论工作者和优秀农民代表,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共议发展,打造边际地区农民交流的高端平台。论坛可围绕不同主题,如乡村产业发展、农村人才培养、数字乡村建设等,促进四省边际地区经验互鉴和资源对接。实施“四省边际乡村人才培育计划”,针对四省边际地区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设计差异化、分层次培训课程体系,培育一批懂理论、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乡村人才。重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青年、村干部等群体,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其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边际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培训体系构建
打造“智慧勤俭”培训基地,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培训设施,实现培训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引入智能学习分析系统,根据农民学习行为和偏好,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开发虚拟仿真系统,模拟农业生产场景,让农民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应用哲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开发“农民哲学家”虚拟讲师,基于姜汝旺等历史人物形象,创建VR和AR交互式体验内容。通过数字人物还原,让历史中的“农民哲学家”复活,与当代农民对话交流,讲述哲学故事,分享实践经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这一创新方式,既能传承历史记忆,又能满足当代农民多元化学习需求。
构建农民培训大数据平台,收集分析农民培训需求、学习行为和效果评价等数据,为精准培训提供决策支持。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民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差异,优化培训内容和方法,实现培训资源的精准配置,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勤俭村作为“中国农民哲学村”的历史标签与文化身份,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宝贵实践经验。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系统开发勤俭村哲学文化资源,打造四省边际新型农民特色培训基地,既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也是推动当代理论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有效路径。我们期待看到理论的力量在广袤乡村不断涌现,新时代的“农民哲学家”群体不断壮大,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