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引朵牌吲哚布芬片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预防因血小板活化而引发的血栓、动脉硬化形成,从而加速血液流通,降低“三高”带来的危害,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的发生率[1,2]。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涉及心脏和大脑血管系统的各种疾病,这些疾病通常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而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1.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导致血管受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血管狭窄,易发生脑缺血、心肌缺血等问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而吲哚布芬片,一方面有舒张血管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于辅助降压有帮助;另一方面,吲哚布芬能通过预防血栓形成,保证血管的畅通,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的脂质含量过高,尤其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长期的高脂血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进而引起血管狭窄甚至堵塞,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吲哚布芬片通过抗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减缓高血脂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
3.高血糖
高血糖不仅会对全身多个器官造成损害,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脂升高,进而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同时,高血糖还可能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而吲哚布芬片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间接降低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并可能具有一定的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在规律服用吲哚布芬一段时间后,患者肾功能改善,如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蛋白尿减少; 视网膜病变无明显恶化; 下肢微循环参数改善,简单来说,吲哚布
芬可改善凝血功能及微循环,减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缺血事件的风险。
二、吲哚布芬的优势
胃肠道副作用小:相比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布芬片对胃肠道的影响较小,副作用也少[4、7]。
出血风险低:吲哚布芬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相似,但具有可逆性,这意味着停药后24小时内血小板功能可以恢复正常,减少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5、6]。
适用范围广:吲哚布芬适用于动脉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变、静脉血栓形成等[7]。
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引朵牌吲哚布芬片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为联合用药提供了安全保障[8]。
这些优势使得吲哚布芬成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一个重要治疗选择,尤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物,特别适合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患者。
参考文献
[ 1] 丁水平, 方淑贤.吲哚布芬治疗血栓性疾病研究进展 [ J] .医药导报, 2006, 25(10):1039-1041.
[ 2 吴小平, 刘 放.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研究进展[ J] .西北药 学杂志, 2009, 24(04):327-330.
[3]LyndaRW,AndrewF,MicadaMB.Indobufenareviewofitpharmacokincficandpharmacodynamicproperticsandtherapeuticefficacyincerebral, peripheraland coronaryvascuhlardisease[ J] .Drugs, 1992, 44(3): 445-464.
[4]Fortunato, G., Coccheri, S.: Fffect of K 3920, a new antiplateletagent,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at two dose levels. Communica-tion at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hromboembolismn,Bologna, May 29-June 2,1978;Abstract Book, p.239
[5] Vinazzer, H.; Fuccella, L.M. Clinical pharmacology studies with indobufen (K 3920): Inhibitor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J. Clin. Pharmacol. 1980, 20, 316–325. [CrossRef] [PubMed]
[6] Wiseman, L.R.; Fitton, A.; Buckley, M.M. Indobufen. A review of its pharmacodynamic and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cerebral, peripheral and coronary vascular
disease. Drugs 1992, 44, 445. [CrossRef] [PubMed]
[7] Posma, J.J.; Posthuma, J.J.; Spronk, H.M. Coagulation and non-coagulation effects of
thrombin. J. Thromb. Haemost. 2016, 14, 1908–1916. [CrossRef] [PubMed]
[8]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卒中学会,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及低反应性人群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1(029-005).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