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叫作缺血性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脑部血液出现供应障碍,导致脑部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1]。脑梗死是生活中常见且严重的疾病,绝大部分人一旦脑梗死发作,会留下各种后遗症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由各种原因致颅内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及释放,最后形成血栓,血栓使得管腔闭塞、堵塞血管,引起病变血管血流减少,导致低灌注等病变。因而想要预防脑梗死,临床上医生一般会给予血小板聚集抑制药如吲哚布芬片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从而改善脑部缺血症状。
事实证明,吲哚布芬片作为血小板聚集抑制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安全性高
相比其他的血小板聚集抑制药服用后容易出现如皮肤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吲哚布芬片作为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半衰期短,在体内起效和达峰时间缩短,清除速率加快,蓄积时间减少,因此可以在最佳治疗窗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也降低出血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且吲哚布芬对血小板环氧化酶抑制作用是可逆的[2],所以服用吲哚布芬片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性较高。
张栩和孙兆林[3]的研究结果提示,吲哚布芬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效果良好,并且安全性良好。相关研究也显示,在健康志愿者中长期服用吲哚布芬较阿司匹林明显降低了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4]。
第二、高选择性、特异性
吲哚布芬片具有可逆性抑制作用,并且它对环氧化酶(COX)具有高度选择性,特别是对COX-1具有特异性作用。除了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外,吲哚布芬片还能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介质,有效地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反应。重要的是,吲哚布芬在发挥这些作用的同时,对胃肠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和血管内皮前列环素的生成影响较小,因此,相比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吲哚布芬的胃肠不良反应及出血情况发生率相对较低[5],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也比较高。
第三、兼具抗凝、舒张血管等作用
吲哚布芬片除了抗血小板作用,还兼具抗凝作用,能显著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达到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至于舒张血管作用,研究表明,吲哚布芬能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和血管平滑肌,起到舒张血管,改善脑部缺血、缺氧的情况。
脑梗死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并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需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消化道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因此选择一个如吲哚布芬片这样既安全又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和疾病预防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另外,随着脑梗死发病年龄年轻化,不管是发病率,还是致残率和复发率,甚至死亡率都比较高,因此对于脑梗死的患者,越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越好。
参考资料:
[1]布茂振.拜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 医药指南,2019,17,(21):7-8.
[2]刘旭峰,谷雪芳,李刚.吲哚布芬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及继发卒中 1 例[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11(7):886,888.
[3]张栩,孙兆林.辛贝-吲哚布芬片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10):12—14.
[4]Marzo A,Crestani S,Fumagalli I,et a1.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indobufen and aspirin in healthy volunteers.Am J Ther.2004,11(2):98—102.
[5]张立欣.吲哚布芬预防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9.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