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头条

艺术个案研究 | 龚才德:“笔意贯山河”

2025-04-30 09:30:30   来源:中国焦点日报网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

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线性叙事或天才论范式,易将艺术家简化为艺术运动的时间注脚。本课题则尝试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的三维研究模型:通过视觉符号的考古学解构(微观),还原个体创作系统的生成密码;借助跨地域艺术家社群的比较研究(中观),定位个案在文化迁徙中的坐标位移;最终连接后殖民理论、媒介生态学等视角(宏观),揭示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隐形推手。方法论上,除图像志分析与档案梳理外,更引入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创作母题的语义网络建模,并采用参与式民族志深入艺术家工作室,捕捉未被文本化的创作现场逻辑。

此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某艺术家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试图回应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危机——当NFT艺术颠覆物质性、AI创作挑战作者主体性时,个案研究如何超越传记式书写,成为解码文化转型的密匙?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的分析单元,同时启示文化机构构建更具生态性的艺术评价体系。

全文将以“创作语言的重构—文化身份的协商—社会介入的路径”为线索,在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如何在不同权力场域中自我重塑的思想实验。这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深度凝视,亦是对艺术何为的当代诘问。

龚才德,1949年2月生,籍贯重庆市巴县虎溪乡。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原理事,渝中区原美术家协会主席,于渝中区文化馆退休。四川美术学院附中69级毕业,师从著名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江碧波、杜显清等老师。1970年3月分配到阿坝州茂县文化馆工作,1989调至渝中区文化馆工作,担任专业美术干部。现为渝中区政协嘉陵江书画院特聘画家。

《西藏金山》

《山城印象》

《藏地秘境》

《阿里普南》87x180cm

《乌江画廊》69X140cm

《日出东方》70x140cm

《燃乌瑚》140X70cm

《江孜古堡》140X140cm

《边城》 70x70cm

《渝州故城》69x69cm

《羌乡秋》

《山乡》

《岗仁波齐》89x180cm

《朝天扬帆》

《川藏天路》

《李子坝》

《迎春》97x280cm

《武陵春哓》87X180cm

《山城水码头》70X140cm

《凯旋路》70X140cm

金色十月

储奇门码头

丰收时节

川藏高铁 70x140cm

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