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破茧立教海,匠心化雨正途新
——记途正英语创始人杨萃先
她曾是田间地头挥锄劳作的农家女儿,却以当地县城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走出乡村;她并非英语科班出身,却在 20 岁拿下专业八级,成为少儿英语漫画作家,担任长江商学院客座教授;她以颠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初中学历的小保姆培养成雅思教师,让公司厨师转型为少儿英语老师,更以“撕掉单词语法书”的理念,在英语教培行业掀起了一场革命。她就是杨萃先,途正英语创始人。在应试教育沉疴积弊的当下,她以“不背单词、不刷语法”的创新方法论,撕开了一道裂缝,让无数人看到语言学习的另一种可能。她的故事,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中国教育转型的缩影。
寒门逆袭:
从垄沟到讲台的“野蛮生长”
1970 年代的吉林农村,一个被剪成“锅盖头”的小女孩每天跟在母亲身后,在田间地头除草、施肥,回家后帮着喂猪、看大棚。这个叫杨萃先的女孩不会想到,几十年后自己会成为一家文化教育公司的创始人,自己也被媒体称为“中国最贵的英语老师”。她的成长轨迹,是一部真实的寒门逆袭史,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实践。
杨萃先的母亲是一个除了自己的姓名什么字也不认识的农村妇女,却有着朴素而深刻的教育智慧。她常说:“我没什么能耐,就给孩子吃饱穿暖,其他的事儿我啥也不管,你们有啥本事就自己使出来。”这种近乎“散养”的方式,培养出了杨萃先敢想敢干的性格,成为了她日后教育理念的底色。
1991 年,这个农村姑娘以当地县城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她的教学生涯始于 17 岁上大学的那一年,由于英语分数高,她开始做英语家教。由于她帮助两个学生迅速提高了成绩,仅仅两个月之后,家长就把她的课时费从 5 元一小时提高到 7.5 元一小时,飙升 50%,而且也为她介绍了更多的其他学生。这是她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了做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是多么受人欢迎。
1996 年,22 岁的杨萃先加入了新东方,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面对大批的海归教师,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另辟蹊径,开创了国内首个“面试英语”课程。她发现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学生背熟了单词语法,却说不出完整的句子。于是她把课堂变成“职场模拟现场”,让学生用英语吵架、谈判、自我介绍。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大获成功,3000 多名学员在外企面试中脱颖而出,她也因此被学员称为“求职参谋长”。她创作的专著《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更是一跃成为了畅销书,她也因此被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频道邀请担任出国与就业栏目的嘉宾。
之后,杨萃先先后受到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员、长江商学院的邀请,成为商务英语客座教授,她的个人收入达到了 2 万 / 日,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最贵的英语老师”。
破局者宣言:
撕掉单词语法书的“教育叛徒”
杨萃先的教学革命始于一项颠覆性的认知:想学好英语,千万不能背单词。这个看似惊世骇俗的观点,在她辅导 16 岁小保姆小璐的过程中得到了完美验证。这个初中毕业就进城务工当保姆的小璐,如果按照传统的背单词 + 学语法的方式学英语,可能学好几年都未必能自由交流。然而,杨萃先用精读 + 精听 + 摘串儿等方法训练小璐,即便她一边当保姆一边学英语,最终也以雅思口语 7 分的成绩实现了人生逆袭,成为了雅思老师,甚至创办了自己的培训公司。这个案例像一记重锤,击碎了“学英语就必须背单词”的行业沉疴,也奠定了杨萃先“不背单词不学语法”的英语学习底层逻辑。
杨萃先对传统英语教学的批判直指要害:孤立背单词完全违背语言习得的科学规律,因为脱离了语境背诵下来的单词是“无效词汇”,无法帮助你在听说读写中拿到高分。此外,学语法也并不适合研究生以下的学习者,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如同给学自行车的人讲解力学原理,完全是本末倒置。她提出的“文、猜、查、记、串”五步学习法,重构了英语学习的整个逻辑链条。这个方法首先强调要在完整语境中理解语言,就像新生儿学母语一样自然;其次是培养猜测能力,允许犯错;然后才是精准查询和记忆,而且必须是以词串为单位;最后要回到真实场景中串联运用。
杨萃先用反对学语法,她说:想拿到语法的高分,必须放弃学语法,而去搞“精听、精读、泛听、泛读”。她举了很多例子,比如:look at me, 不要给学生们讲 look 是不及物动词,at 是介词。老师们只需要热情地看着孩子们说:look at me,就行了,学生只需要理解语义,并不需要理解语法,反而可以在考试的时候获得高分。再比如:不要去讲解 play the piano 中的 the 是定冠词,更加不需要去跟 play basketball 不加定冠词进行对比。如果学语言要对比,难道我们要对比“掉地上了”和“掉地下了”有什么区别吗?杨萃先反复强调:英语学习不是背单词 + 学语法,而是语境 + 语义。只要大量听和读,你的单词量和语法会自然提高。杨萃先反复给大家讲的一个公式是:语法 = 钙,想让一个孩子身体里的钙含量合格,不是天天吃钙片,而是要吃饭吃菜喝牛奶,而阅读,就是好好吃饭喝奶,饭菜和牛奶中自然包含了钙。杨萃先反复跟家长和孩子们强调:别去做语法题,省出时间去阅读。别去背单词做语法笔记,省出时间去阅读。
面对“不背单词不学语法,那考试怎么办”的质疑,杨萃先以海量的学员效果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应。2018 年,杨萃先的课程被新榜网评价为“知识付费服务之星”。她也带出了层出不清的逆袭学员,比如,山东的外卖员萱妈,跟着杨萃先老师的课程学英语,学音标、练大阅读、练口语,不仅自己学会了流利表达,成为了英语老师,而且把家里高中的女儿,小学的儿子都顺手带成了英语牛娃,女儿从来补上辅导班,中考顺利获得了 111(满分 120),儿子年仅 8 岁就已经可以流利朗读全英版漫画西游记。
杨萃先的破局之道,本质上是对语言学习本质的回归。她常说的“学英语就像学骑自行车”,道出了这个革命性教学理念的核心——语言是工具,重在运用而非研究;学习是过程,贵在体验而非记忆。当整个教育行业还在应试的泥潭中挣扎时,她早已带领着学生看见了更辽阔的风景。这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创新,而是一场关于“如何学习”的认知革命,它正在通过途正英语体系培养出来的 一万多名老师,改变着数以百万计学习者的英语学习之路。
教育理想国:
在“双减”风暴中造一艘新船
当“双减”政策的浪潮席卷整个教培行业时,杨萃先看到的不是危机,而是一个让教育回归本质的历史机遇。途正英语在这场变革中不仅存活了下来,反而逆势扩张,带领全国超过 一万多名宝妈,其秘诀就在于杨萃先始终坚守的教育理想——让英语学习回归语言本真,让妈妈成为孩子最好的语言教练,把游戏还给孩子。这个理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游戏盒子、漫画书,在一个个真实的家庭而落地生根的。
在山东聊城的一家途正双语阅读馆里,五年级学生王磊正全神贯注地扮演着《英语大魔王与四勇者》中的“火法师”,为了打败关卡中的“语法怪兽”,他必须正确使用现在进行时造句。这样的场景在传统英语课堂难以想象——孩子们不是被动地抄写语法规则,而是在游戏情境中主动运用语言。这正是杨萃先设计的“游戏力课程”的精髓所在:把教学目标隐藏在游戏机制中,让学习成为探险而非任务。一位家长感慨道:“以前每天逼着背单词像打仗,现在孩子自己追着老师问‘明天能继续闯关吗’。”这种转变印证了杨萃先的信念:当教育尊重孩子的天性,学习就会自然发生。
杨萃先的教育理想不只停留在孩子层面,更创造性地将家长转化为教育合伙人。“途正双语阅读馆”作为重要的业务载体,颠覆了传统培训机构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宝妈们首先要完成《龙少特攻队》英语漫画的共读培训,掌握基础的亲子对话技巧。河南周口的李女士分享道:“现在带孩子买菜时,我们会玩‘I spy something red’游戏,孩子不知不觉间就记住了水果蔬菜的英文单词。”这种“先教家长,再通过家长教孩子”的模式,打破了教与学的界限,让英语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杨萃先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做的只是唤醒这种本能。”
途正双语阅读馆的老师们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理想的实践样本。他们中有辞职的银行职员,有转型的教培老师,还有曾经的宝妈学员。截至 2025 年 3 月,途正对 5000 多名老师进行了全套的游戏力英语学习法培训,这些分布在天南地北的教育火种,正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杨萃先的教育理念。
面对未来,杨萃先构想的绝不是传统上的培训机构,而是一个教育生态。途正英语正在开发AI 互动系统,将实现游戏化课程的个性化推送;亲子共读社群则让学习突破时空限制。但无论形式如何创新,核心始终未变——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让英语学习回归家庭,让宝妈成为老师最大的助力者。撕掉单词语法书,把游戏和完整阅读还给孩子。
有人问她为何坚持让小学生就“不背单词”,她说道:“语言本是鲜活的生命,不该被切成单词标本。”也有人质疑她培训的老师发音和语法不够标准,她回应道:“中国有 2800 个县城以及跟我老家‘大青嘴镇’那样连名字都鲜为人知的村镇,这里并不容易找到发音标准的海归老师、英语八级毕业生,所以,我的使命是为这些的确培养‘二流英语水平 + 一流教学水平的英语老师”。而且,从长达六年的教学实践看来,这类老师能达到的提分效果反而远超过那些英语水平一流却强迫孩子们死记硬背的老师。
杨萃先培养的每个老师都坚信:学英语可以像打游戏一样快乐。”在这位 51 岁的教育者身上,始终保持着农家女的质朴与理想主义者的炽热。当行业陷入焦虑时,她总想起母亲的话:“干得闹心的事儿保证就是错的”,这或许就是教育的真谛。如今,途正英语的“游戏化”实验仍在继续。在某个三、四线城市的教室里,或许正有一个孩子因为扮演“英语大魔王”而爱上这门语言——那将是杨萃先最想看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