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头条

张建伟:从送报少年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再登央视的公益先锋

2025-02-27 15:53:36   来源:今日头条

"17岁的我,小学学历,能有什么未来?"

1995年,17岁的我攥着父亲的残疾证,走进山西青年报高平工作站那间不足20平米的办公室。当时暴雨倾盆,我怀里紧紧护着的,是给父亲治病的2000元捐款单——那是母亲耕种二亩薄田、打零工,加上我收废品攒了两年的血汗钱。

苦难童年与报业启蒙

父亲因病致残后,全家仅靠母亲耕种二亩薄田和农闲打零工维持生计。12岁辍学的我,白天走街串巷收废品,晚上就着路灯在废报纸上练字。那本泛黄的账本至今还记着:"1993.3.5 纸箱32斤→2.5元",记录着被同龄人嘲笑"捡破烂"的日子。

17岁那年,我成为山西青年报高平工作站的送报员兼征订员。凌晨4点出发,日均骑行50公里投递300余份报纸,这份工作让我熟悉了高平的每一条街巷。

从文盲到双奖得主的蜕变

2015年,我的纪实作品《农民记者的心声》荣获全国农民文学创作金奖。这个转折点让我从基层报业工作者转型为采风中国组委会晋城站长,开始用文字记录太行山区的变迁。

2016年,我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手捧"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证书,想起21年前那个在工作站门口犹豫的少年,恍若隔世。

公益路上的破圈行动

担任站长期间,我以"记录者+行动者"的双重身份投身公益:

- 发起"暖阳行动":联合普济医院开展义诊23场,组织理发师团队为留守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超500人次,安排志愿者为失能老人洗澡、代购生活物资。

- 组建"嘴哥爱心义工团":为3所山区学校捐赠3000个爱心书包,联合爱心主播开展"乡村文艺行",用歌舞评书点亮老人精神生活。

- 成立残疾人维权部:帮助70余位残障人士争取合法权益,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

这些行动累计投入超100万元,2020年因此登上央视舞台,获"国际中国公益大典公益先锋"称号。

从个人到平台的跨越

2025年1月,我的公益事迹引发中国网、中华新闻网等200余家媒体关注。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张建伟公益慈善基金会筹建工作正式启动,计划通过"专业机构+社会资源"模式系统性推进公益事业。

疫情中的逆行者

新冠疫情期间,我带领团队在医院搬运医疗物资,在学校进行防疫消杀,累计服务时长超800小时。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公益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永远在路上的初心

从送报到送暖,从文字记录到躬身实践,我始终记得那位塞给我两个鸡蛋的山区老人,和脑瘫少年渴望知识的眼神。公益不是终点,而是永不停歇的征程。

"我没有高学历,但我有双脚丈量土地;我没有雄厚资源,但我有双手传递温暖。愿做永远的麦田守望者,为弱势群体照亮前行的路。"

——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