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既是一种文化表达,也是一种商业产品。然而,在中国,电影要想与观众见面,必须先经过严格的审查。那么,中国的电影审查究竟在“审”什么?电影的好坏,到底应该由谁来决定?审片人的专业水平,是否影响了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这些问题,正在困扰着国内的影视行业,也在影响着中国电影未来的走向。
1. 中国电影审查到底在“审”什么?
中国电影审查的标准,表面上是基于内容导向、意识形态和社会影响,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审查标准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是依靠审查机构和个人的主观判断。
审查机构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立场:电影不能涉及敏感政治话题,不能挑战既有的历史叙述。
社会价值观:审查机构倾向于避免展示社会阴暗面,如腐败、黑帮、犯罪等题材,哪怕是正面反映这些问题的电影,也可能因“影响社会稳定”而遭禁。
道德标准:审查机构对于暴力、血腥、色情、迷信等内容高度敏感,过度展现感情戏或涉及封建的剧情,可能会被删减甚至禁播。
文化表达:有些电影因过度“西化”或“商业化”而被指责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甚至被要求修改剧情。
审查员个人观感:很多电影的审查标准,往往依赖审查员的个人理解和品味,而不是专业的电影艺术评判标准。
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电影是否能上映,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违规,更取决于审查员的主观喜好和文化认知。
2. 电影的好坏,究竟是观众说了算,还是“专家”说了算?
电影作为大众艺术,最终的接受者是观众。然而,在中国,电影的生杀大权往往掌握在审查机构和一小部分“专家”手中,而观众的意见则被忽视。
谁应该决定电影的好坏?
在电影市场成熟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电影的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观众反馈、票房表现、专业影评等综合数据,最终由市场决定电影的成败。
在中国,尽管观众口碑和票房表现同样重要,但很多优秀电影在审查阶段就被拦截,根本无法进入市场。换句话说,电影的好坏,还没等观众发声,就已经被审查员决定了。
有不少国产佳作因为“审查不过关”被扼杀,例如:
《一步之遥》:姜文的作品因“表达晦涩”和“影射历史”而遭遇重重审查,最终上映版本大幅删减。
《天注定》:贾樟柯的作品因涉及社会暴力问题而被禁映,只能在国外放映,获奖无数却无缘国内观众。
《封神第一部》:虽然最终上映,但在审查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调整,某些原有的文化表达被修改。
这使得许多电影人感到困惑:电影的艺术价值,是否只能由审查机构来决定?观众的审美水平,真的不如审查员吗?
3. 审片人的水平比观众还低,如何决定电影的质量?
一个电影能否通过审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片人的水平。然而,中国许多电影审查员,并非专业的电影人,而是来自行政部门、新闻媒体,甚至毫无影视背景的人。
以广东电影局为例,据业内人士透露,负责电影审查的崔某原本是一名报社记者,并无影视创作或专业电影研究的经验,却因“行政关系”被调任到电影局,负责审片。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少见——许多审查员的专业知识远不及资深观众,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电影?电影艺术和电影的表现方式?非常可笑的是,就是这样的一群影视外行,却拥有决定一部影视作品的生杀之权。这正是中国电影发展与繁荣的绊脚石!
审片员的水平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不懂电影语言:审片员无法理解复杂的电影叙事方式,对创新的表达方式缺乏包容度,导致很多实验性电影难以过审。
以个人观感为审查标准:审片员往往凭借个人的好恶决定电影是否适合上映,而非基于电影艺术和观众接受度。
对国际电影市场缺乏了解:在全球电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电影需要与国际接轨,但许多审查员对国际电影市场的趋势缺乏认知,导致国产电影在审查上自我设限,难以输出国际级作品。
这种非专业人士掌控审查电影权力的现象,让许多影视从业者感到无奈,甚至愤怒。
4. 电影审查应当如何改革?
如果中国电影要实现真正的繁荣,审查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和提升。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建立专业的审查标准,减少主观因素,明确哪些内容不可触碰,哪些内容可以有更大的创作自由。
聘请真正的电影专家参与审查,确保审片人具备基本的电影艺术素养,而不是行政背景。
引入分级制度,让不同类型的电影能找到适合的受众,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掉某些题材。
增加观众反馈权重,让市场和观众决定电影的好坏,而不是由少数人决定行业的发展方向。
5. 结语:中国电影的繁荣,不能靠审查限制,而应靠市场推动
中国电影的未来,不能建立在狭隘的审查制度和少数人的判断之上,而应回归到电影本质——让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自由地表达、探索和创新。
如果一部电影的生死,掌握在一群不懂电影的审查员手中,那么中国电影行业的创作自由将受到极大限制,优秀作品被扼杀,创新被遏制,最终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真正的电影繁荣,“应该由市场和观众来决定,而不是由少数人操控的审查制度来束缚。”。当中国电影能够摆脱过度审查的枷锁,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