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刚过,广袤的田野上已涌动起春耕备耕的热潮。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的文化礼堂里,30多名年轻党员正通过“云端课堂”学习智慧农业技术;在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村支书通过“党课+”模式带领村民谋划特色产业......这些生动场景,折射出新时代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蓬勃生机。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把党员教育培训作为夯实基层基础的关键工程,锻造引领发展的先锋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呼唤高素质党员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方向。在产业振兴中,需要党员带头探索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在人才振兴中,需要党员成为返乡创业的“引路人”;在文化振兴中,需要党员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然而现实中,部分农村党员存在“本领恐慌”:有的对数字经济、生态农业等新领域知之甚少,有的在基层治理中缺乏创新意识,有的面对群众诉求时办法不多。全国仍有17%的行政村存在党员老龄化现象,这种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
教育培训是提升党员素质的治本之策。浙江省实施的“千名村书记”培育工程成效显著,通过系统培训使85%的参训学员掌握了乡村旅游规划、集体经济发展等实用技能。这启示我们,教育培训必须坚持“精准滴灌”。要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开设电商运营、品牌打造等课程;针对基层治理难题,强化法治思维、应急处突能力培养;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北京市平谷区的“田间党校”创新实践证明,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案例搬到生产一线,能有效提升培训实效。
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教育培养体系。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至关重要。在入口环节,注重吸收返乡创业能手、专业技术人员等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在培养环节,建立“县级党校+乡镇分校+实践基地”三级网络,推广“订单式”“菜单式”教学;在管理环节,运用大数据建立党员成长档案,实施动态考核;在使用环节,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将培训成果与评优评先挂钩。湖南省建立的“乡村振兴党员先锋指数”考评体系,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值得借鉴。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既是思想淬炼的熔炉,更是能力锻造的实训场。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制度机制,让每位党员都成为扎根泥土的“红色根系”,汇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当越来越多的党员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治理的“新农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必将加速变为现实。(白喜龙)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